【照護新訊】吉隆坡孝恩園參訪記|生命匠人 在死亡裡學會關懷生命

作者: 
撰文、圖片.劉景萍(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馬偕紀念醫院癌症中心前副主任)〔vol.108〕

若說生命是因緣巧合,這次參訪的促成,對我而言就是一份機緣,且是生命中良善的交錯。

2024年我第一次參加馬來西亞諮商師馮以量的工作坊,他生動的教學引導學員自我覺察,令我印象深刻;他在生命教育與諮商上的專業,也與我退休後想推動的方向不謀而合。適逢2025亞太安寧緩和療護國際會議(AP HC)於馬來西亞古晉舉辦,我趁機聯繫他。為了更深入了解他的工作,我主動提出參訪。儘管當時只有我一人,以量仍熱情歡迎我。隨著APHC會議將近,陸續有夥伴加入參訪,4個月內參訪人數由1人增至18人,遂有了此次的參訪學習之行。

對死亡的人性化設置

孝恩園為2007年由孝恩禮儀公司所建,建築物呈L型,一側為亡者服務專用,包括遺體專有通道、遺體置放區、美容整復區、喪儀廳室,及無語良師學院;其中,無語良師學院是亡者捐贈大體予醫學院作為研究或教學之用,亦提供馬來亞大學醫學生模擬手術、大體解剖等教學,透過這些無語良師的生命故事與奉獻精神,培養醫學生對於生命關懷的素養。另一側則用來接待家屬、喪儀洽談、同仁辦公、會議室、禮堂等。透過建築巧思設計,使動線不被干擾,生者有自在的活動區域。

生命匠人的五階段服務

令所有參訪者訝異的是,禮儀公司還提供諮商服務及悲傷輔導,緣起於公司負責人曾經歷家人過世的悲慟,因此很看重家屬關懷的議題,希望從喪儀過程中開始介入,落實「緣、殮、殯、葬、續」的企業核心服務理念。
 接送遺體的那刻起,接送人員便與亡者、家屬建立另一個「人生起點」的緣分。接遺體的推車上,鋪上舒適的床墊、枕頭、蓋被,讓亡者離塵世時仍維持「人」的尊重;到達孝恩園後,大體移送至遺體整復區,工作同仁帶領家屬至接待區,了解案家背景、互動、悲傷情緒……各種生命故事,諮商師也加入會談,以了解親友們的哀傷或是否需要協助。
 由於亡者因各種疾病、情境之故過世,可能面容有所改變,因此透過遺體整復或美容(Restoration & Embalming)的輔助,使用各種修復遺體的輔具、藥品,盡可能恢復至親友印象中的樣貌,維護亡者的尊嚴與美感,也讓家屬感受到最大的撫慰。
 孝恩園中設有莊嚴且舒適的空間,從流程、服務、備品的各種諮詢或服務,依據亡者的背景需求,讓家屬陪伴亡者,送別最後一程。
依據亡者文化或家屬的需求,提供土葬、骨灰安置等多元方式,並結合園林景觀設計,營造一種平靜、回歸自然的安葬環境。
如同台灣的祭祖、清明或掃墓的各項祭祀,孝恩館亦會舉辦追思會,讓家屬延續對逝者的感情、記憶與精神傳承。由此階段再回到一開始的「緣」。

從生看死、向死而生的力量

由於殯葬業總有許多顧忌,因此負責人希望能透過馮以量的專業進行遺族悲傷輔導。負責人多次闡明理念,以量則提出需要專業心理師或輔導人員,協助其執行哀傷輔導,並且執行生命教育推廣,原是想讓負責人打退堂鼓,沒想到負責人完全尊重專業規劃,並答應所有的要求,甚至讓諮商關懷部門的預算無上限。

目前孝恩園已將生死教育、生命關懷帶入社區、學校,針對高危險族群或需要者提供心理及諮商輔導。在接受該公司葬儀服務的1年內,可進行免費電話諮商或服務,若有高危險性家屬或情緒發生,則提供面對面諮商服務。

那日參訪帶來許多感動與震撼,當我真誠致謝並分享對社區關懷的期待,他回應我:「只要想做,一步一步往前走,扎實往下推動,許多事就會慢慢成形。」離開時, 那句平淡卻意味深長的「有緣再見」,道出以量的生命經驗,在家人哀傷離別、末期臨終照護、死亡送別工作中,他從生看死、也向死而生,再遇見原(緣)就是必然。因著他對生命的關懷、重視,帶領夥伴向前走,我除了佩服,也希望能持續理念與緣分,就像《Tomorrow will be fine》所寫,現實中個人力量微薄或遇見不少阻礙,但是我們不孤單,繼續走每一步、繼續做關懷的事。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