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軍24年,中山附醫緩和醫療病房團隊從寥寥幾人,如今已經成為齊備病房、居家以及共照的隊伍,甚至有專任心理師、特聘臨床宗教師,並有狗醫生駐診。一路走來雖是篳路藍縷,然而,在恆持的信念之下,助力猶如微風,徐徐吹進了這支充滿活力的隊伍,團隊也將這股力量化為行動,讓愛在病人與家屬之間流動。實現「攜手相伴、安寧一生!」的願景。
談起中山附醫安寧緩和團隊的創建緣起,在緩和醫學科任職10多年的資深個案管理師王銘雄表示,一切都得從「周老大」說起。
周希諴醫師就是王銘雄口中的周老大。24年前,周希諴參加了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主辦、由賴允亮教授講授安寧療護的課程,他詢問賴允亮如何在中山附醫成立安寧病房,特別是在全國安寧才剛起步,且人力、設備成本高,要讓醫院點頭同意不容易。
在賴允亮的建議與指引下,周希諴回到醫院後,立刻向中山醫大創辦人周汝川董事長報告安寧療護的理念符合醫院「醫人、醫病、要醫心」的宗旨,高齡的周汝川不辭勞苦與他一同北上,到馬偕安寧病房參訪。在那個高鐵尚未開通的年代,他倆一日往返,並接受賴允亮親自接待與說明。回到臺中後,便開始籌劃設置安寧病房,並在1999年正式收治病人。接著是大量種籽護理人員的培訓,例如劉曉菁、王淑如、王素鴻、王慧宜、黃瑜萍、許盈玥等人,都是那時候培養起來的。
引領團隊
圓滿安寧五全照護
「安寧病房成立後的17年間,團隊就只有周希諴一位主治醫師持續收治著安寧住院病人。」緩和醫學科主任陳宜慶回憶著周希諴的熱誠與堅毅,「雖然只有一個主治醫師,但不僅架構了團隊服務模式:安寧住院、安寧居家及全國第一家安寧聯合療護(後來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改為「安寧共同照護」),甚至成為中部第一個安寧專科醫師訓練醫院。」
在那段歲月裡,「一碗麵的故事」就在中山附醫的安寧病房裡發生。當時南投一位癌末的母親住進安寧病房,年僅10歲的長子和4個弟妹在醫院陪伴媽媽。當時的社工師帶著孩子們去吃午餐,因為家境困難,孩子們貼心的留下半碗陽春麵給媽媽和爸爸。經由媒體曝光,「一碗麵的故事」讓許多電視機前的民眾都心疼不已。
當時照顧這位母親的主治醫師就是周希諴。在病人過世之前,周希諴答應她幫忙照顧5個孩子,而這一幫忙就超過10年,他不僅經常到南投探視,也時常透過電話、LI NE或臉書跟孩子們保持聯繫,持續關懷。直至今日,當年的孩子也都已經長大了!有了支撐家庭的能力。周希諴每每提起,都很感恩趙可式教授當時的指導,並透過書寫《一碗陽春麵的回憶》、《好想再一次,聽媽媽的話》、《好醫生上天堂,厄病人住病房》等書說明一碗麵的意義,安寧療護是什麼樣的醫療。
周希諴活出了安寧人的嚮往,不僅照顧病人,也持續關懷、撫慰家屬在喪親之後的悲傷。對此,陳宜慶心有所感的說:「周老大這樣的精神,也成為我們團隊在照顧病人時的標竿。」
狗醫生駐診
傳遞期待與柔軟
隨著護理團隊擴編, 再加上陳宜慶、黃馨葆2位主治醫師加入,中山附醫安寧團隊在居家安寧與安寧共照的業務隨之擴展,服務的病人也越來越多。
「院方的支持始終都在!」隨著安寧觀念逐漸普及,需求者也越來越多,院方不僅為安寧團隊配置專責心理師、特聘臨床宗教師,2017年更公假公費培訓院內各單位醫師取得安寧共照醫師的資格。初步統計,目前全院約有30位安寧共照醫師,其中包含10位安寧專科醫師。「這給了我們很大的助力,不僅讓院內同仁更加了解安寧,減少團隊走入各科室的阻礙,同時也能更快找出有需求的病人。」
並且,安寧團隊也與台灣狗醫生協會合作,每2週都會有狗醫生進到安寧病房「駐診」。談起狗醫生駐診的效果,陳宜慶肯定的表示,他們已經是安寧團隊不可或缺的一員,「病人常常都會問,狗醫生什麼時候會來?」狗醫生與病人間的互動儼然已是安寧病房裡最美的一道風景之一,也有許多溫馨的故事在此上演,例如馬大姊與狗醫生「寶寶」。
「癌末的馬大姊,每次來安寧病房都是為了疼痛控制。」陳宜慶不捨的表示,她每次疼痛發作,幾乎難以忍受,甚至會痛到搥牆。「有一次住院的時候,剛好狗醫生來巡房,當時的狗醫生就是『寶寶』。」
寶寶是一隻哈士奇,有別於一般人對哈士奇躁動的印象,寶寶不僅情緒穩定,受過狗醫生訓練的牠,給足了病人難以言喻的撫慰,馬大姊有時抱著牠,撫摸牠蓬鬆柔順的毛髮說著內心話。疼痛帶給馬大姊無盡的折磨,但寶寶的到來卻也給足了她在病後前所未見的感受,「遇見寶寶之後,我開始有了期待,期待2個禮拜後的相見。」
狗醫生所帶來的療癒感,也感動了緩和醫療病房護理師林明慈,她更是帶著自家領養的米格魯「小福」前往台灣狗醫生協會受訓,從中體會到狗醫生訓練的嚴謹,「狗醫生的訓練有初階、中階與高階,每一期的課程是6個禮拜,最後還要通過考試才能取得狗醫生執照。」受訓課程安排在週六,林明慈首先要面對的就是排班問題,「但同事們知道我要帶小福去受訓,這段期間都是二話不說的把週六的假直接排給我。」
在經過一次落榜重考之後,小福成功取得狗醫生的執照,林明慈也利用自己休假期間帶著小福到各醫院、機構服務。曾經,她在家屬的請求下,將一位已經意識模糊的奶奶的手輕放在小福身上,「我們看到了愛狗的奶奶,非常細微地移動手摸著小福的毛。」
陪伴人生劇終
成為圓夢壓軸角色
安寧病房不僅陪伴病人舒適無憾地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團隊也時常笑言,此處更是一個心願完成室。曾經有一位病人,病程已經走到末期,當團隊問他還有什麼心願想完成時,他艱難地回答:「我想再操作一次遙控飛機。」
「原來他是一個遙控飛機的玩家,但生病之後就沒再玩過遙控飛機了。」陳瑤禪回憶道:「當時醫護團隊立即啟動評估,考量病人需要氧氣提供,走出病房所帶來的風險是毫無疑問的,然而也並非不可能。」
「我們分頭進行,心理師跟病人的兒子在醫院附近找合適的飛行場地,病房護理師聯繫救護車隨行,病人的太太則聯繫親戚與飛友們。」就在這短短半天裡完成。陳瑤禪打開手機裡所記錄的影片,「他的飛友都來了,他的手雖然沒什麼力氣,還是努力的讓飛機飛了起來。」而在這趟飛行後隔天,病人便離世了。
陳宜慶及陳瑤禪坦言,面對死亡不斷在眼前上演,團隊心裡並非毫無波瀾,然而他們沒有選擇避而不談;反之,時常在工作告一段落時,一起翻開病歷,回溯每一個病人讓他們記憶深刻的談話與故事。
「我們常在病人最後階段回首看他們的人生,在這最後參與著、陪伴著。」陳宜慶很有感觸的表示:「有時候覺得病人就像說書人,在遇見每個病人並與他們一同回顧人生的同時,也間接地參與那些我們未曾活過的生命歷程。我想,這就是我們最特別的權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