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在生命的最後階段,用愛與希望仍然能創造奇蹟。聯新國際醫院用實際行動詮釋安寧共照的真諦,也將無圍牆醫院的理念化做一束束溫暖光芒,讓病人及家屬都能從中感受愛、希望與尊嚴。
在聯新國際醫院的816病房裡,除了醫療儀器的運轉聲,更多的是溫暖與希望的交織。
816病房內的小麗,不愛說話,她因腫瘤復發持續化療而讓身體越來越虛弱,沮喪、不要旁人關心的模樣讓人心疼。在聯新國際醫院安寧緩和照護團隊陪伴下,她逐漸敞開心房,透露出心中的3個小小願望:好想拿到大學畢業證書、想看看燦爛的煙火,以及媽媽及姊姊口中所說,最近熱映電影《BIG》。
安寧緩和照護團隊細心地捕捉到小麗的願望,決定盡一切力量幫她圓夢。首先聯繫上小麗的學校,以線上上課方式完成學業,並在病房舉辦了一場溫馨小巧的畢業典禮,從班導的手中接過象徵努力與成就的畢業證書。接著,在友人的秘密策劃下,那天晚上護理師與家人們將小麗的病床推到窗邊,清朗夜空綻放著絢爛煙火,完成了小麗的第2個願望。
最困難的是第3個願望,想到戲院看電影,「虛弱的身體能承受嗎?」這讓團隊的個案管理師謝靜瑩傷透腦筋。她想了很多辦法,發現都不可行,最後鼓起勇氣到電影《BIG》的宣傳粉絲專頁留下訊息,沒想到當天就收到佳音,「魏德聖導演願意帶著電影,來醫院專程放給小麗觀看。」謝靜瑩在敘說這段故事時,仍覺得不可思議,尤其當魏導站在小麗病床前,那句:「其實我不知道要跟你說什麼,但我真的想親自來這裡跟你說聲謝謝,感謝你願意在這個時候選擇看我的電影。」能在家人、好友陪伴下觀賞電影,虛弱的小麗臉上顯露開心;幾天後,小麗離開了。
用心協助 不留遺憾
小麗的故事,只是聯新國際醫院安寧共照的縮影,院長許詩典感性地說,安寧療護是對生命的尊重與關懷,而安寧緩和照護團隊的用心與主動,是讓病人在生命的最後階段,不僅接受緩和醫療照顧,也能感受到溫暖、希望與生命的尊嚴。
「病情告知是安寧療護中非常重要的一環,讓家屬了解在醫療有極限時,能夠依據病人當下或過去的自主表達,選擇最符合病人利益的醫療和照護方式。」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吳曉鈴聊起小麗時深切說道,起初小麗的媽媽不想女兒停止常規治療、也不願意安寧緩和照護團隊接觸女兒,只希望醫護人員安慰女兒說:「安心養病,繼續治療,妳會好起來的。」
「我從來不想要跟臨終病人或家屬說這種話。」吳曉鈴認為,必須要讓臨終病人知道自己剩多少時間,否則會有錯誤的期待,讓生命徒留遺憾。但她也不會跳過家屬主動跟病人溝通,「那會破壞彼此的關係與信任度。」而是要讓病人與家屬明白,自己與他們是站在同一陣線,才有機會由他們邀請團隊一起陪伴走過病程。
癌末到非癌 最美的善終
10年前,當家醫科學長看見病人有安寧緩和照護的需求,且醫療有其極限下,吳曉鈴決定從家醫科受訓結束後繼續進修安寧緩和醫療,在取得安寧緩和醫學專科醫師執照後,回到聯新國際醫院照顧臨終病人,並在院內推廣安寧療護觀念。
許詩典指出,聯新國際醫院早期就從家醫科開始推廣安寧觀念,起初也曾想設置安寧病房,但限於人力與經費,只能選擇以共同照護團隊來幫助病人與家屬,「我們希望病人在面對不可避免的死亡時,能走得安心、安適,家屬也能得到安慰,這也是全人照護觀念的實踐。」
首席副院長陳子安坦言,區域醫院設置安寧病房有其難度,不僅人力需求龐大,空間配置也有一定規範,依照法規設置後,往往又遇到調整床位的問題。因此,「我們採取安寧共同照護模式,不設立安寧病房;如此一來,例如癌末病人可在原病房繼續接受治療,跨團隊合作也更緊密。」
為了落實安寧共照,院內特別建置了提示系統,當有癌末病人進入特定階段時,系統會提醒主治醫師啟動安寧關懷,病人能及早接受安寧療護。如果病情已經進展到末期,目前許多病房團隊都已有安寧緩和照護概念,主動轉介安寧緩和團隊。
不只是癌症病人,安寧共照的對象也擴及到非癌病人,特別是心衰竭、慢性肺病以及需要透析的病人,都需要花更多力氣去幫助他們減輕疾病帶來的痛苦,給予心理的支持與鼓勵。「有了提示系統以及原團隊的主動轉介,對終點可見的病人就能早點介入,適時啟動安寧關懷,讓病人與家屬能提前作準備。」
「以前安寧照護有時間斷點,但理想狀態應該是漸進發展,而且不應只侷限在安寧病房,要由醫療團隊陪病人走到最後,我們希望院內所有醫護人員都有機會陪伴已經進入生命末期的病人。」
醫病觀念改變中
陪伴與祝福是關鍵
即使現階段安寧緩和醫療觀念已經逐漸受到社會重視,但實際面對生死議題時,多數人仍然避諱討論。謝靜瑩回想10年前開始院內推廣安寧療護時,光是進入病房就很困難,那時只能跟著腫瘤科醫師一起查房,並在查房時順道幫病人按摩舒緩,這樣連續進行幾個月,「有一次我沒跟著查房,結果不但主治醫師來關心,連病人也來詢問我怎麼沒去。」
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臨終病人願意選擇在安寧照護中平靜、無罣礙的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謝靜瑩回憶,曾有一名女性婦癌病人主動跟她說:「主治醫師很辛苦,每次來查房都問我好多了沒,我其實不知道該如何回答他,也不想傷他的心,能不能請你幫我轉達:我真的累了、很想休息了。」自那時起,她開始代替這位病人與主治醫師溝通,每次查房時的短短5分鐘時間,「我能感受醫師與那位病人間彼此的祝福與陪伴,那種沉默對兩人來說,都是一種慰藉。」
吳曉鈴說,要打破安寧療護的觀念,通常第一關要溝通的是醫師,「醫師想積極治療病人而避談壞消息,但站在為病人好的立場上,應該有責任告知實際病情。」近幾年在進行安寧療護推廣後,她發現院內醫師的觀念漸漸改變,願意花更多時間與病人及家屬討論病情,並提供不同的選擇,「病人與家屬也慢慢能接受主治醫師所提出的觀念與建議。」過去提到安寧,許多人都以為是放棄,但隨著緩和醫療概念的融入,更強調幫助病人在疾病末期時減輕病程所帶來的痛苦,透過與原團隊建立起合作的默契,因此,近幾年確實較少遇到直接被病人或家屬拒絕的情況。
無圍牆醫院 綿密照護網絡
現在,聯新國際醫院的安寧團隊並不把服務侷限在醫院內,而是發揮無圍牆醫院的精神,不只有安寧門診、安寧共照,也有安寧居家照護,積極把院內的資源及服務延伸到病房之外,並與社區資源相連結,像是培訓社區安寧志工,協助鄰里志工能完成教育訓練並通過認證,回到社區就近幫助居家安寧的病人及家屬,真正實現民眾在地老化、在家終老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