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第八、九屆理事長 蔡世滋|加強產官學合作 落實在地安老目標

作者: 
文字提供、圖片.蔡世滋(振興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部主任) 整理.鍾碧芳〔vol.106〕

振興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部主任蔡世滋是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發起人之一,並曾於2013年至2017年擔任理事長。創會以來,一直是安寧緩和醫學專科醫師訓練醫院認證及專科醫師甄審制度的推動者,致力將台灣安寧緩和醫療帶向「完全專科」之路。

自1983年台灣安寧療護的理念開始如火種般點燃後,尊重生命、善生善終的概念逐漸在民間與各界發酵,也帶動政府的關注。1999年安寧緩和醫學學會成立後,著手專科醫師訓練與認證,逐步邁入正軌;至2000年《安寧緩和醫療條例》通過後,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立法實施自然死的國家,更是全球首先將「安寧緩和醫療」一詞列入法條的國家,雖說這成就絕非靠單一力量就能完成,但「安寧緩和醫學學會」(以下簡稱醫學會)絕對是居功厥偉。

專科醫師甄審制度的推手

回溯台灣安寧緩和醫療發展近30年時間,從1990年馬偕醫院成立第一間安寧病房後,病床數量逐年增加,截至2020年,全台安寧病床數已達近900床,而安寧療護團隊也不斷發展,從早期的醫師、護理師,擴展到心理師、社工師、宗教師、靈性關懷人員與志工等,達成全人、全家、全程的醫療照護服務。

2019年《病人自主權利法》正式上路後,讓病人對生命的主導權向前邁進一大步;此外,全民健保對安寧療護給付的對象逐年增修,在原納入照護的八大類非癌末期病人外,增列末期衰弱老人等,擴大安寧療護的服務對象。在醫學會積極推動下,培育無數安寧緩和醫療專業人才,更建立完備的專科醫師甄審制度。身為醫學會發起人之一,蔡世滋於2013年從邱泰源(現任衛生福利部部長)手中接下第八屆理事長一職,至今仍持續擔任甄審委員會主委,可說是安寧緩和專科醫師訓練醫院認證及專科醫師甄審制度的推手。

他認為,當年由醫學會聯合大型教學醫院所帶動的安寧醫療專科醫師教育訓練,以至於東北亞區域研究網絡的建立,是醫學會最大的成就與貢獻。

振興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部主任  蔡世滋
期許病人、家屬與醫療團隊形成永續良性的醫病關係,讓更多末期病人能安然走向人生終點。

推動安寧緩和醫療
走向「完全專科」

自2013年蔡世滋接任理事長起,醫學會賡續制定及修訂各項相關作業程序,讓專科醫師甄審制度更趨完善,並戮力推動專科醫師訓練醫院認定,持續兩屆(至2017年),專科醫師訓練醫院微幅增加,同時積極辦理核心訓練課程:包括團隊基礎、團隊共同、醫師進階等,也成功吸引許多優質專業人才加入安寧療護領域。

另一方面,在學術出版及推動國際合作及兩岸交流上全力以赴,像是出版《安寧緩和醫學理論與實務》、《末期疾病疼痛評估與處置》等多本教材、專書;參與台灣、日本、韓國跨國安寧緩和醫療學術研究,發表期刊論文,並成立「兩岸學術交流工作小組」,舉辦與日本及兩岸相關的學術工作坊與研討會等,進一步奠定東北亞區域研究網絡的基石。

積極推廣社區安寧訓練
善緣遍地開花

然而,即使台灣安寧療護已有長足進步,至今仍有將近九成以上的重症病人是在醫院逝世,社區安寧療護注重在地安老的議題,仍有待繼續努力。

蔡世滋表示,早在10年前,醫學會即相當關注居家安寧議題,陸續與縣市衛生局合作推廣社區安寧訓練,期能廣結善緣,讓在地安老的觀念落實於社區。他認為,醫學會多年來持續推動安寧緩和醫學的發展不遺餘力,且為了確保安寧療護服務品質,使臨終病人能得到優質的醫療照顧,積極和臨床醫療專家、政府相關部門與民間團體合作,期待能提升照護品質,確保末期病人的基本醫療人權。

他呼籲,為因應超高齡社會需求,產官學研各界須共同努力,包括政府可修訂安寧相關法規,使更臻完善,同時須挹注充裕資源、加強普及社區安寧療護,並期許醫療學術界能發展更優質的照護模式、建立務實的相關指引。

蔡世滋也建議相關民間團體能彼此合作、協力推廣並落實本土化安寧緩和醫療,深化生命教育,以有效提升民眾的「死亡識能」(Death Literacy),促使病人、家屬與醫療團隊間形成永續良性的醫病關係,讓更多末期病人能得到更好的照顧,安然走向人生終點。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