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行的居家安寧療護模式,除了醫院居家安寧團隊之外,還有另外一種模式── 由社區基層醫療人員組成的「社區居家安寧」團隊,其給予病人的照護品質並不亞於醫院團隊,並且擁有更即時性、可近性的優勢,使「在家善終」不再是難以達成之事。
隨著安寧療護觀念日漸普及,民眾對於安寧療護的接受程度已大幅提升,尤其「在家善終」更是許多末期病人與民眾的心願。現今居家安寧團隊多由醫院端的醫護人員所組成,但受限交通及人力因素,較難提供即時性的照護。當面對末期病人急遽變化的病況時,家屬難以獨自應對,通常選擇送醫處理,卻往往造成病人在住家醫院的舟車往返中,走完生命最後一程。
為了提升居家安寧服務能量, 完成在家善終的願景, 衛生福利部在2014年增列「社區化安寧居家療護(乙類)給付」,放寬基層衛生所、診所或居家護理所的醫師、護理人員教育訓練時數,鼓勵社區基層醫療診所組織安寧團隊,提供社區居家安寧服務。
完善醫院、社區、病人三贏局面
吳建誼住院醫師時期便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受訓,因對於安寧療護有興趣,完成實習後便留院擔任家庭醫學科醫師,主要負責安寧療護工作。
在執行安寧療護過程中,吳建誼發現,政府雖大力推行社區安寧,但目前95%的居家安寧仍是由醫院負責。他分析箇中原因,病人與原住院醫院大多建多建立密切的醫病關係,因此傾向選擇原醫院團隊進行居家安寧;而社區基層醫療診所,則因為健保給付較低、執行安寧療護信心不足等因素,對於投身社區安寧的意願不高,造成社區安寧網絡難以建立。
吳建誼一直嚮往推動如同國外的社區安寧體制,「我希望能整合醫院及社區居家安寧資源,給予病人更適合的照護。」
衛福部為進一步推動社區安寧,曾辦理「推廣安寧緩和醫療社區照護模式計畫」,由受補助醫院為核心,提供基層診所、衛生所、社區護理機構專業諮詢及後援,期待串聯醫院與社區的能量,共同提供病人整合性居家安寧服務。此計畫在全國僅選出8家醫院來進行,吳建誼於2018年順利代表高醫爭取到補助,讓高醫成為高雄唯一一家獲得此計畫補助的核心醫院。
獲得補助後,他帶領高醫安寧團隊至南投,親自請益於自2008年就在南投推廣社區安寧,並且卓然有成的衛福部南投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翁益強;隨後召開說明會,邀請高雄市多家診所、居家護理所醫師及護理師參與,共同組織「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社區安寧居家網絡」。
完成與社區團隊建立合作網絡後,透過高醫安寧個案管理師的評估與溝通,了解病人及家屬的意願、喜好、居住地點,進而啟動轉介機制,為病人媒合適當的社區居家安寧團隊。高醫作為核心醫院,扮演輔導諮詢的角色,與社區團隊建立共同照護模式,「我們並不擔心流失病人,只要有適合的案例就會轉介出去,協助社區建立照護能量,希望打造高醫、社區、病人三贏的局面。」吳建誼說。
網絡剛建立初期,高醫團隊會與社區團隊共同進行首次訪視,建立病人及社區團隊的照護信心;並成立LINE群組,保持社區團隊及高醫之間緊密的聯繫,打造完善的後送機制;此外,也會定期召開月會,邀請社區團隊每個月到院參與個案討論,逐步提升團隊的照護能力與實務經驗。
病人及家屬會擔心轉介社區之後,如果病情惡化怎麼辦?吳建誼進一步說明,「我們都會跟病人及家屬說明,轉介是為了找到可以就近妥善照護的團隊,社區團隊也都是專業醫護人員,如果有急性問題,高醫會承接處理。社區居家安寧是雙向的,轉介出去的病人我們會持續觀察評估,保障病人的照護品質。」
串連社區藥局建立完善網絡
吳建誼表示,為期1年的計畫結束之後,高醫的社區安寧居家網絡並沒有停下腳步,至今每年仍轉介70至100位病人給予社區居家安寧團隊。如今,社區居家安寧團隊已相當熟稔安寧療護業務,可自行運作,高醫團隊僅需提供輔助性的協助。
網絡的串聯整合,促使高醫居家安寧能量更加擴散, 服務地域不再僅限於30分鐘車程內的地區,北至路竹、阿蓮,南至大寮、林園,涵蓋地域更廣,嘉惠病人權益。
吳建誼表示,為了了解社區居家安寧成效,他以回溯性研究(RetrospectiveStudy)的方式,分析執行計畫期間138位高醫居家安寧病人的病歷資料,發現其中成功轉介社區居家安寧者有48位,「只要醫院啟動轉介機制,約有三成病人願意接受社區安寧,這說明核心醫院扮演關鍵角色。」
在訪視次數上,社區診所醫師因開業醫院業務多,有時間才會去,社區護理師則展現較高的機動性,經常探視病人。因此高醫會先將病人轉介給社區護理師,再由其自行搭配醫師組成社區居家安寧團隊。吳建誼表示,社區護理師探視頻繁,與病人及家屬建立密切的信賴關係,不少社區居家安寧病人在自家被照顧至逝世,確實達到居家善終的目的。
此外,社區居家安寧網絡又連動社區藥局。接受安寧療護的病人經常會使用抑制疼痛的麻醉性藥物,但這些藥物單價高、屬於管制藥物,一般藥局進貨意願較低,導致病人雖選擇社區居家安寧,但仍須返回醫院拿藥,相當不便。因此,高雄市衛生局協助推動「居家安寧社區領取管制藥品合作模式」,鼓勵社區藥局與社區居家安寧診所合作,受理管制藥品處方籤,讓病人家屬可就近拿藥,更完善社區居家安寧網絡。
前瞻研究開發居家安寧SDM
吳建誼一直希望能將高醫推動社區居家安寧的成效,以醫療經濟學的形式分析研究。2022年,他申請安寧照顧基金會「111年度安寧療護倡議、教育、研究計畫」補助,以「社區居家安寧療護成本效益分析」為主題,進行前瞻性研究(Prospective Study)。
相較於之前回溯性研究為事後分析,此次他事先取得病人及其家屬同意,並通過人體實驗審查,以設計問卷調查、紀錄每個階段照護病人實際花費時間等方式,進行社區安寧成本效益分析。
他坦言,在開始進行後,因人力有限,實務上難以在醫護探視病人時,精準計算花費時間,部分資料是採事後紀錄,「但我們盡量在病人往生後最短時間內紀錄蒐集資料,而不是像先前回溯性研究,過了一年之後才查找病歷資料分析。」
針對此次研究計畫,吳建誼及高醫團隊研發了居家安寧的「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 SDM)輔助評估表,改善過去主要由醫院單向決策的狀況。吳建誼將之前推動社區安寧居家網絡的經驗與知識,編寫為SDM輔助評估表,協助病人參與決策,共同選出真正適合自己的照護模式。
根據吳建誼研究顯示,接受SDM的87件案例中,病人家屬在焦慮感受中,如果以滿分10分為計,做SDM之前平均為3.5分,做完SDM後降至2.5分,明顯降低病人的不安與焦慮。
吳建誼表示,人在面對未知事物時,難免會不安焦慮,藉由SDM輔助評估表,不僅讓病人充分了解什麼是居家安寧,達到衛教效果,也能協助病人在面對醫院居家安寧團隊或社區團隊的抉擇時,能根據SDM的導引,找到適合自己的模式,使病人在醫病決策上,擁有更多選擇權,讓生命的最終不留下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