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新訊】2023亞洲及太平洋區安寧療護會議(APHC)|與腎病同行 腎臟病人的安寧緩和療護

作者: 
口述.蔡宏斌(台大醫院內科部整合醫學科主治醫師)採訪.凃心怡 圖片.達志影像〔vol.105〕

安寧緩和療護從癌症照護擴展至非癌照護已經多年,然而在部分非癌領域仍舊需要專科醫師深入研究,末期腎臟病即是其一,台大醫院主治醫師蔡宏斌於此次大會的論文投稿競賽中,即以「台灣新冠肺炎流行期間對於生命末期腎臟病人腎臟病支持療護的共識」為題投稿,與國際分享。

「末期腎臟病人的症狀負擔很重,嚴重者甚至連洗腎都沒辦法繼續下去,預後狀況並不好。」同時兼具腎臟專科、安寧緩和專科、整合醫學科以及急重症執照的台大醫院整合醫學科蔡宏斌醫師坦言,末期腎臟病人進入安寧的發展腳步緩慢,但並非裹足不前。他進一步解釋,台灣對於末期腎臟病人的安寧緩和醫療,於2016年即有建立相關指引,2022年進行版本更新,針對同時罹患新冠肺炎的腎友做進一步的指引研究。

疫情中的變數 考驗審慎評估能力

「台灣新冠肺炎的死亡率為0.16%,其中末期腎臟病人死亡率最高。」蔡宏斌表示,由腎臟科、重症科、安寧緩和醫師共同合作,並參考2016年至2022年期間的中英文相關文獻所修訂的台灣腎臟病支持療護共識,是亞洲在新冠肺炎疫情後重要的緩和醫療政策與實務參考文件。

除了論述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dvanceCare Planning, ACP)的作法,也建議原本長期透析或重症失能衰弱病人考慮腎臟支持性療法時,必須以跨領域團隊的模式進行ACP,以實現順暢的照護階段轉換,此外,也建議提供生命末期腎臟病人居家安寧療護,並且在跨領域居家照護團隊的協助之下,讓他們事先擬定臨終照護計畫,並在符合病人對臨終照護的期望下,接受良好品質的安寧緩和療護。

另一方面,在評估末期腎臟病人的症狀負擔嚴重度後,可由臨床照護人員提供最佳舒適照護,或諮詢病人相關的照護策略;並且定期評估慢性腎臟病人生命末期的照護狀況、生活品質與治療負荷。

「許多報導都聚焦在,已經洗腎的病人又不幸染到急重症的COVID-19該怎麼辦?」蔡宏斌回憶疫情盛行期間,無疑也影響到慢性腎臟病人的照顧,「末期腎臟病人受到尿毒症之苦,在身心靈方面已經有很高的症狀負擔,染疫之後,還必須得加上COVID-19的療程,此時就可以將緩和透析治療(Palliative Dialysis)以及限時透析治療嘗試(Time-Limited Trials of Dialysis)納入考慮。」

蔡宏斌分析,所謂緩和透析治療,是由醫師根據病人衰弱程度,減少每週固定的透析次數;限時透析治療嘗試則是每週評估臨床變化,再召集家屬舉行家庭會議,確定最後的治療方向,與停止透析時機,準備善終。

根據國外文獻再加上自己在急重症領域上的參與,蔡宏斌也在論文中強調「I-Care」的做法,針對罹患COVID-19的末期腎臟病人,以積極傾聽、緩解痛苦、善用科技、展現同理心以及提供家屬的情緒支持等全人關懷照護。

「總之,安寧照顧就是慢中有快、快中有慢,快慢中有溫馨。」蔡宏斌強調,末期腎臟病人並非染疫之後就勢必走向安寧,而是經過嚴謹評估,依照臨床適應症給予不同的照護。

參考國外作法 樂見國內發展

此次APHC大會,請來新加坡團隊分享其國內腎臟病支持療護作法,讓蔡宏斌覺得耳目一新,「新加坡在醫病共享決策部分做得很精緻,由醫師、護理人員、臨床心理師、社工人員等團隊共同進行,不限於ACP門診,甚至還能在居家與長照機構中諮商,這是台灣目前所欠缺的。」

「生命末期腎臟病人若要停止洗腎,能否受到良好照顧並減緩痛苦,是相當重要的議題。」蔡宏斌坦言,國內針對末期腎臟病人的緩和醫療尚未普遍接受,目前新興的做法是根據病人在生命末期的全人關懷需要,採取緩和透析搭配同步高品質舒適照護,然而面對未來,他仍有信心,「目前國內外都有相關的研究正在進行,相信未來會有更完善的做法讓醫病兩相安,圓滿病人善終心願。」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