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安寧】醫療財團法人辜公亮基金會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緩和醫療團隊|專業醫病溝通機制 給予身心靈全面照護

作者: 
梁雯晶 圖.和信治癌中心醫院提供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便開始以「癌症關懷照顧團隊」的形式推動安寧療護,團隊成員除醫護人員、宗教師、心理師與社工師之外,亦包括專業身心科醫師。

早在21年前,醫療財團法人辜公亮基金會和信治癌中心醫院便開始以「癌症關懷照顧團隊」的形式推動安寧療護,團隊成員除醫護人員、宗教師、心理師與社工師之外,亦包括專業身心科醫師,建立良好的醫病溝通及哀傷撫慰機制。

醫療財團法人辜公亮基金會和信治癌中心醫院, 是國內少數以美國治癌中心為理念打造的癌症專科醫院,專門收治癌症病人。在院內尚未正式導入安寧療護之前,腫瘤科醫師常遇到要告知病人「壞消息」的棘手情境,像是病程進入末期,已無有效治療方式,甚至會碰到家屬阻攔醫師告知病人實際病情的狀況。

為了解決腫瘤科醫師碰到的困境,並建立更好的醫病關係,同仁常常聚在一起,交換彼此的病例心得,「我們會討論如何增進溝通技巧,以減緩病人及家屬得知壞消息後而低落的心情,並陪同其進行後續的療程。」和信醫院身心科暨緩和醫療科主任王金龍表示,他在2000年剛至和信醫院任職,其專長為處理癌症病人不同時期心理、社會反應的心理腫瘤醫學,因此也加入了這個橫跨腫瘤科、一般內科、婦科、身心科、神經外科的討論小組。

目前小組成員約有10位,他們定期聚在一起討論,漸漸凝聚建立安寧療護的共識,因而在同年(2000年)組成「癌症關懷照顧團隊」,成員包括醫師、護理師、心理師、社工師、宗教師等專業人員,開始以個案方式照護院內癌症臨終病人,緩解其身心靈的不適,即為現今和信醫院緩和醫療團隊的前身。


為了解決腫瘤科醫師碰到的困境,並建立更好的醫病關係,同仁常常聚在一起,交換彼此的病例心得。

專業身心科團隊 建立完善身心評估與溝通機制

回顧和信醫院緩和醫療團隊成立的源起,是為了尋求更好的醫病溝通關係,因此團隊成立之後亦相當注重與病人家屬的溝通,以及後續哀傷撫慰部分。王金龍表示,和信醫院與其他醫院安寧團隊較為不同之處,是其團隊成員擁有專業身心科醫師,並以心理腫瘤學、美國SPIKES告知壞消息策略,以及日本SHARE模式為核心基礎,建立起兼顧病人及家屬身心狀況的溝通機制。

團隊會先評估病人及家屬身體、心理及社會等各層面狀況,並將評估報告匯整給身心科醫師。「醫師與病人溝通時,可以根據報告了解病人對於本身病況知道多少,並進一步地詢問他是否想再更清楚病情一些?如果他願意,代表病人已經做好心理準備,而醫師也會將病人的意願讓家屬知悉,讓彼此的想法互通有無。」王金龍表示,團隊除了建立良好醫病溝通管道之外,也相當重視病人與家屬的身心反應,並隨著病程推進,持續提供心理上的支持。

和信醫院以乳癌治療聞名,收治全台灣10%以上的乳癌病人,其中約有三分之一病人擁有未成年的小孩,為了給予病人家屬完整的身心靈支持,緩和醫療團隊在未成年家屬的溝通及哀傷撫慰上,也建立起完善的流程與機制。

團隊臨床心理師侯懿真表示,早期兒童哀傷撫慰會遇到相當大的外力阻礙:病人或其家屬會有不要讓孩子知道、不要來探望父母的想法。「其實即使是兩歲大的孩子,在父母或主要照顧者生病後,也會察覺生活環境產生變化,進而影響心理發展。」團隊會觀察孩子發展程度,藉由語言、繪畫、遊戲等形式,了解孩子對於父母生病的真實想法、表達內心感受,再引導病人跟孩子溝通相處,增加孩子心理長期適應性。

侯懿真進一步說明,父母生病住院後,通常會有一段時間無法與孩子見面,而實際見面的那一刻,孩子有可能會對父母的病容、陌生的醫院場域,產生排斥感。為了打造良好的會面環境,團隊會在事前與病人溝通,了解其與孩子的生活方式以及共同回憶。

曾經有位病人相當懷念健康時為孩子準備點心,並且一起享用的記憶,團隊以此記憶情境為基礎,營造病人及家屬都熟悉的會面環境。在孩子進場前,請他畫出印象中母親的模樣,並為孩子建立心理準備:「待會見到媽媽時,可能會與你印象中有點不一樣,她會再瘦一點點,媽媽身上也會有一些醫療器材喔!」

當孩子真正看到病人時,難免還是會感到緊張或不適,團隊便透過漸進的方式來引導,例如讓孩子在媽媽的手上作畫、在病房外布置一些花草素材,讓孩子拿來送給媽媽等方式。透過活動設計,讓孩子慢慢觸碰病人,重新建立彼此關係,病人可以把握此刻,將祝福與叮嚀傳遞給孩子,進而找回過往融洽的家庭關係。另一方面,團隊也會先得到病人家屬同意,以側拍的方式紀錄互動過程並贈與家屬,成為家屬日後珍貴的回憶。


緩和醫療團隊在未成年家屬的溝通及哀傷撫慰上,也建立起完善的流程與機制。圖為心理師執行心理照護時所用的兒童繪本。

從內科病房文化長出的團隊 建置緩和療護專區

和信醫院收治的癌症病人銜接緩和醫療,是該院為安寧服務的主要對象,也因團隊擁有專業身心科人員,在醫病溝通或安寧療護介入銜接的過程中,相較於其他醫院來得順利,安寧涵蓋率約在8成以上,高於全國6成的平均值。緩和醫療團隊成員包括2位緩和醫療專科醫師、2位身心科醫師、12位病床護理師、3位共照護理師、2位居家護理師、3位心理師、2位社工師、2位宗教師以及志工團隊,陣容十分完整。

過去和信醫院並未特別設立安寧病房,病人可透過居家、共照,或緩和醫療科醫師專責照護的方式,接受團隊所提供的安寧療護。和信醫院緩和醫療照護專區(相當於一般醫院的安寧病房)負責人暨緩和醫療科主治醫師張志偉表示:「我們是自內科病房文化長出來的團隊,因此在尊重病人自主權的前提下,會比其他醫院的安寧團隊進行更多支持性與維生性治療,這也使讓我們的緩和醫療可以更早介入,這也是團隊最大的特色之一。」

隨著醫療技術進步,癌症病人平均壽命延長,轉至安寧療護時,往往身體已遭受腫瘤、治療副作用等不同程度的侵害,張志偉表示:「受到醫院性質的影響,和信的安寧病人高達9成5為癌症病人,在病人狀況愈來愈複雜的情況下,照護的難度也更高。」為了給予病人更全面的照護,2017年和信成立「緩和療護專區」,目前設置6床病床,最高可開設至15床。

此外,和信醫院亦設有專科護理師制度,專科護理師即為進階護理師,可作為代替醫師執行簡易臨床評估的醫療輔助角色,「為了讓院內的專科護理師皆具備安寧療護知識與素養,我們要求專科護理師都需要至緩和療護專區服務2個月。」和信醫院緩和醫療科副主任莊永毓表示,當這些受過安寧療護臨床訓練的專科護理師回到原來所屬科別後,一旦察覺病人有安寧需求,便可主動與病人、家屬或者主治醫師溝通,成為啟動安寧機制的橋梁。

隨著台灣安寧觀念愈來愈進步,安寧療護已不再僅限於臨終病人,王金龍期許:「我們團隊目前致力於將緩和醫療介入的時程更加提前,並與心理腫瘤學進行結合,建立良好的醫病溝通機制,全方位關懷病人家屬身心靈需求。」

為了讓院內的專科護理師皆具備安寧療護知識與素養,和信要求專科護理師都需要至緩和療護專區服務2個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