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新訊】2021年邁向安寧平權|首次安寧線上影展:走進不同的生命故事

作者: 
凃心怡 圖.安寧照顧基金會、myVideo、采昌國際多媒體提供

即便新冠肺炎疫情的陰影仍籠罩全台,安寧照顧基金會將年年舉辦的「安寧影展」改到線上,讓民眾不用出門,就能看到超多好看、感人的優質電影,從中感受安寧療護的精神與意涵,也啟發民眾對生命的思考。

每年在世界安寧日這一天,全球有超過70個國家共同為安寧療護發聲,並舉辦各種不同的慶祝與宣傳活動。

連續5年,安寧照顧基金會都以「安寧影展」的方式與全世界共襄盛舉,挑選與生命課題相關的精彩電影,期待藉由影像劇情所帶來的省思與感動,能帶領民眾認識安寧、思考最重要的生命課題。

世界安寧療護聯盟(WHPCA)已於日前公布,2021年世界安寧日主題為「安2021年邁向安寧平權寧平權-每個生命都重要」(Leave no one behind–equity in access to palliative care),為呼應今年安寧日的主題,基金會特別精選10部精彩作品,囊括不同主題、年份與拍攝手法作為今年影展的焦點影片。

身為安寧影展策展人,國立政治大學在職專班執行長王亞維副教授表示,戲劇富有力量,不僅可以引領觀眾彷彿化身劇中人般,走入「他們的」故事,也能藉由平易近人的劇情開啟省思,深入思考平時所忌諱與避談的話題,「讓善終與死亡以最自然的方式,成為生命教育的一部分!」王亞維說。

線上影展星光熠熠 為生命喝采

有別於過往影展以邀請嘉賓與現場民眾互動、一起看電影的方式,今年基於防疫考量,安寧影展改與觀影平台myVideo合作,以線上影展的方式舉行。

線上影展觀賞時間彈性,也不受空間限制,題材更適合闔家共賞,為了吸引更多民眾參與,基金會特別請到10位知名主持人、藝人、醫師等,擔綱電影引言人,場場星光熠熠,在線上一同閃耀。

儀式中的生死兩相安、法律下的生死議題

知名主持人陳淑麗特別推薦2008年上映的日本劇情片《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該電影取材自青木新門的回憶錄《納棺夫日記》,由瀧田洋二郎執導,本木雅弘、廣末涼子和山崎努主演。劇中男主角原是一位交響樂團的大提琴手,卻因為樂團解散而失業,因此不得不帶著太太回到家鄉,並在一次的陰錯陽差之下,成為殯葬業的納棺夫。

陳淑麗表示,「納棺」對於日本人而言是相當重要的儀式之一,在家屬的陪伴下,讓往生者透過淨身、化妝,得以有尊嚴、端莊的入殮,過程中,男主角從原本抗拒納棺夫這份工作,到理解自己身負往生者與家屬之間的橋樑重責,並在一次次與家屬接觸的工作中,見證生死兩相安的道別,最後終於放下心中糾結多年的仇恨,諒解自己的父親,親自為他入殮,也與父親好好道別。

電影其中一幕,火葬場的執行者指著焚化爐的門,說:「這是死亡的門,因為我們人生在通過這一扇門後,就會到另外一個世界了。」這句話、這一幕,成為整部影片中最讓陳淑麗印象深刻的畫面,她表示:「我們每一個人都沒辦法避免進入死亡這道門,但或許此刻的我們可以思考,未來要怎麼樣離開、通過死亡這道門?」

死亡的課題並不遙遠, 而漫漫人生中,生命中所面對的抉擇更是頻繁出現。

奇美醫院緩和醫學科主任謝宛婷特別推薦電影《判決》,這部改編自同名小說的作品,由作者伊恩.麥克伊旺(Ian Russell McEwan)擔綱編劇,從一位審理眾多艱難的家庭與醫療案件的倫敦高等法院女法官之角度出發,講述這位自律拘謹的法官,在面臨自己婚姻觸礁的同時,還需審理一件因信仰而拒絕輸血、即將走向死亡的未成年少年案件,引出人們對生命抉擇的思考。

女主角菲歐娜因其聰明才智以及公正嚴明的態度在法律界深受敬重,有天她接下一件棘手的官司:一位命在旦夕的白血病男孩,因宗教信仰拒絕輸血,然而醫院基於人道主義,要求強迫輸血。面對是否該尊重男孩宗教信仰,讓他自然走向死亡,成為菲歐娜面臨最為艱難的判決。

長年投入安寧領域的謝宛婷在電影中看見法官夫妻間的愛,也看見少年對父母的愛,每一個角色都在竭力探索自由、自主以及生死的意涵,她以法庭所肩負解釋法律的責任作為一記叩問:「到底法律是否能衡量並決定生命的重量?它又如何來保障這些看似衝突的權力?」謝宛婷說,「這個答案的尋找過程很難,唯有靜心聆聽,讓尊重引領向前。」

在記憶中載浮載沉 面對失智的準備

此次線上影展分享多部失智議題電影,也成為一大亮點。像是囊獲多項國際影展獎項的《我想念我自己》, 電影中的女主角愛麗絲任職於哥倫比亞大學,是一個深受學生喜愛的語言學老師,不僅在事業上擁有一片天,溫暖的家庭更是她最堅強的後盾,然而年僅50歲的她,卻發現自己正在慢慢地失去她的記憶。

愛麗絲不僅開始遺忘記憶,甚至忘記字句,她從一開始的抗拒就醫,到醫生確診罹患早發性阿茲海默症、得到家人的認同,過程中也一度落入憂鬱深谷,甚至動念輕生,直到她發現此基因有可能遺傳,她其中一個女兒也遺傳相同病症,愛麗絲開始萌生鬥志,決心好好面對接下來的人生,期盼能在舒適、有品質、有規劃中,度過最後的時光。

該影劇引言人是知名藝人唐從聖,他表示,此部電影無論在失智症、安寧療護,亦或是在面對人生終點的生命意義等議題上,都能帶給觀眾諸多省思,「這次疫情期間,難得不用出門,希望
大家可以在家裡線上收看,帶著家裡的長輩跟孩子,提前認識這個世界,也提前認識生命。」

同樣是關於失智題材,在第93屆奧斯卡金像獎中獲得六項提名的《父親》,有別於《我想念我自己》所探討的早發性阿茲海默症,該劇由83歲的知名演員安東尼.霍普金斯(Sir Philip Anthony Hopkins)主演罹患失智症、受困於幻覺中的老人家。隨著病程的發展,他認知的世界
逐漸變得陌生,生活中最親密的家人成為與他衝突最多的人。當記憶中的時序愈來愈混亂,老人家變得難以在現實與幻想之間明辨真偽,迷失在自己的疾病中,而他最摯愛的女兒也在長期的照護中心力交瘁,更要時時擔心親愛的父親總有一天會忘了自己。

「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失智者家庭最深層的無力和沮喪,以及主要照顧者的辛苦和無助,尤其是這樣的劇情每天都在許多家庭中真實上演。」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長楊育正也呼籲,當家中長輩開始出現失智症狀,家人們應及早協助失智症病人就醫,在發病初期就要先討論未來的醫療方式及相關準備,以減少遺憾。

面對生命課題 東西方文化大不同

當噩耗來襲,第一時間,你會拒絕還是接受?當事人是否有被告知的權利?2019年上映的電影《別告訴她》改編自導演王子逸的親身經歷,內容描述在紐約長大的比莉,在得知奶奶罹患肺癌晚期的消息後馬上趕回家,卻發現家人們為了掩飾病情,預備舉辦一場假婚禮,只為了要有一個理由,讓其他在外地的家族成員回來見奶奶最後一面,從小接受西方教育的比莉無法接受家人們
的欺瞞,至此衝突不斷。

花蓮慈濟醫院緩和醫學中心主任王英偉表示,在東西方文化的思想衝突下,怎樣做才是最符合人道精神?如何做才算是對奶奶最好?「這些其實沒有標準答案。」在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比莉在觀念上的轉變、溝通上的互動,以及與奶奶親情上的交流,「這段過程才是值得大家關注的。」

王英偉回憶過去曾經有位學生,將中西方文化的溝通差異作為碩士班論文主題,論文中指出,東方人會用比較迂迴與故事的方式描述,以呈現自己的想法,而西方文化則擅於直接表達。這部《別告訴她》也以相當細膩的手法,描述中西方文化在處理死亡議題上的衝突。

「怎麼樣才是最好,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我們需要了解。」身為醫者,王英偉認為,應該從病人、家屬以及文化的角度綜觀評估,才能達到最好也最適切的溝通互動。

無法面對的過去 以陪伴度過

面對死亡,有人會選擇坦然擁抱,有人選擇抗拒,也有人在好長一段的歲月裡深陷悲傷情境而無法自拔。

《海邊的曼徹斯特》的男主角李是一名個性壓抑的修理工,在得知兄長過世的消息後,回到故鄉曼徹斯特處理兄長的後事,並承擔起兄長的遺願,承擔姪子的監護人一職。

面對姪子不捨熟悉的環境與朋友而不願離去,李顯得十分焦急,他不願在家鄉停留太久,因為這裡有著一段讓李痛徹心扉、並折磨許久的回憶-多年前因為自己的過失,導致他的3個孩子葬身火
窟,太太也因此離他而去,原本幸福美滿的家庭一夕之間分崩離析。

光啟社董事長黑幼龍對《海邊的曼徹斯特》給予極高評價,他和太太一起觀賞兩次,每次觀影都令黑幼龍心中泛起陣陣漣漪,「裡面有人生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人生有這麼多的挫折與失敗,到底要用什麼樣的養分,才能讓一個人重新振作?」

對黑幼龍而言,答案清晰分明,因為影片中不時提醒觀眾,時間並沒有沖刷掉李心中的巨大悲傷,「懂得分享情感,以及展開彼此之間的溝通,才是復原的關鍵。」

攜手合作 看見安寧病房內的故事

今年除了線上影展,基金會也與台北市公用頻道合作播出《幽谷伴行-世界安寧日特別節目》,總計2小時的節目中,透過基金會拍攝的幾個安寧病房真實個案,讓觀眾透過每一個片刻點滴,
感受安寧,也看見安寧。

「即便安寧療護在台灣已經發展超過30年,對部分民眾而言,安寧一詞仍是等死的象徵。」楊育正期盼,藉由特別節目推播的每一段安寧故事,能讓大眾體會到,生命縱然會結束,但在抵達終點前,「安寧療護能夠守護病人過得更好,也能療癒家人因而善生。」


【名人看電影】

 看電影  
 10位名人推薦,10部安寧好片(看名人推薦
 聽分享  
 10位名人感言,10段生命學習(聽名人感言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