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新訊】死亡的陰影籠罩全球 疫情之下,攜手尋找釋然

作者: 
天主教耕莘醫院聖若瑟之家(安寧病房)藝術治療師簡邑安 圖|Lee Eunjeoung、李季衡 〔vol.99〕

當新冠肺炎疫情徹底改變生活時,惴惴不安的心靈該如何歸於平靜?
在生死更加無常的時代,安寧療護的觀念更顯重要……

在2018年底,從藝術治療碩士畢業後,我的同窗好友恩真決定待在德國工作。然而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快速蔓延,意識到時,她已陷入無比焦慮的情緒中……

[左圖] 國外有多少人在隔離狀況下無奈與家人生死分離,經歷著難以想像的孤獨無助感。

因為沒有資金買車,恩真每天必須在火車上待3小時來回工作地點與家中,雖說工作通勤以這樣的時數來說,在歐洲算是常見的。但每日花大量時間身處車廂、診所等公共空間,已成為她生活中的主要壓力來源。這些壓力一開始源自於對過度個人主義人士的恐懼,這些人說什麼也不願戴口罩,有時還會故意咳嗽把人趕跑以霸占更多空間。

緊接著是仇視自己和病毒一樣來自亞洲、充滿敵意的眼光,加上工作時恩真必須整日將臉埋藏在N95口罩後,裡裡外外所有的情況都讓她感覺無比窒息。恩真不由得陷入思索最壞的可能性,想著自己不幸患病,傳染給室友,客死異鄉……倘若成真,在韓國的家人得有多傷心,最後一面都難以見到。

隔離狀態帶來超乎想像的孤單與無助

一提到死亡,她頓時感覺各種情緒湧上心頭,久久難以平復,對死亡本能的恐懼、身處環境難以改變的無奈與憤怒、來自周圍人群的不信任與距離、想念又擔心著韓國的父母和剛結婚的幼弟。異國帶來的孤獨與陌生,在此刻被無限放大。

看著視訊另一頭的恩真說著說著便陷入沉默,猛回神,又擠出一個複雜的微笑給我,我非常心疼,身為藝術治療師的同理本能會使恩真反過來安撫著我,說自己的心情一直是這樣上上下下,並問候我在台灣安寧服務的近況。

相較之下,台灣確實幸運,疫情當前,國外多少人在隔離狀況下無奈與家人生死分離,多少人正在經歷著我們難以想像、排山倒海而來的孤獨無助感,被迫在陌生的環境迎來生命的終點。其中又影響著多少家庭,必須承受突如其來的劇變與隨之而來的失落與悲傷。

疫情新常態 影響醫病關係深遠

同時在視訊的還有另一位德國籍友人,他目前在兒童精神科診所就職,最近來了好幾位親人驟然離世的孩童,他們因為表現退縮、情緒淡漠或異常憤怒而被轉介過來。

友人感嘆過去自己總能在一定時間內和孩子建立信任關係,近期儘管自己使出渾身解術,孩子們仍顯得十分疏離,「還不只一位孩子,大多數都是這樣。」他強調,幾經思索後發現,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口罩」。

首先,在診間口罩不能離開面部,孩子們不清楚友人長相的全貌,難以辨認使得積累熟悉程度變得較困難。其次,孩子們讀不到友人表情,無法用以往習慣的方式判斷對方的反應與情緒,儘管要建立信任也並非不可能,只是要花上比原先多兩倍的時間,但健保給付的藝術治療次數有限,因此嚴重影響悲傷輔導的功效。

現在發現,原來面部表情在生活中占據如此重要的位置,是人類建立關係的重要依據,亦是表達情感互訴心情的中心。

疫情帶來的影響範圍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廣闊,其涉及層面多元而深入、細微且難以覺察。

疫情帶來恐懼 考驗安寧療護進程

視訊最後,我分享近期參與波昂女性博物館展覽搜集資料時的發現:有著童婚習俗的國家,原本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聯合國人口基金會」的努力下減少15%童婚人數,也增加了女性就學的機會。但隨著疫情升溫、學校關閉、經濟衰退,預估未來十年內將增加1,000萬名女童面臨童婚危機,結婚年齡也隨之下降。此外,童婚也增加過早與意外懷孕的機會,使得許多女童出現懷孕與生產連帶的併發症而面臨死亡。

自疫情以來,定期的與朋友視訊分享,話題總離不開病毒引發或揭示的社會議題,而「死亡」這個大標題總是緊跟其後。疫情給全球帶來殘酷的試煉與思考難題,我們可以理性理解「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卻難以駕馭內心複雜共存的各種情緒對成為一個完整的人的影響力。

善終的目標下,一個人必須花多少時間學會放下執著,以面對死亡帶來的失落,並找到釋然的方法,微笑離開。然而,傳染病敲響時間的鐘,死亡的無常讓這份釋然顯得更加遙不可及。因此安寧療護觀念的重要性應被推上檯面,必須因應疫情所帶來的層層改變,進而創造出更能應對當前狀況的新興形式與思維:在傳染病防治要求安全隔離的前提與限制下,如何提供病人與家屬雙方更人性化的服務?如何讓哀傷輔導能以預防之姿普及大眾?安寧療護概念是否應該成為中小學教育的一部分?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繼續深究。

在疫情影響下,我期望自己可以更有溫度的面對人、自然與社會,並且告訴自己:害怕是自然的,悲傷是正常的,這些情緒源自眷戀、不捨和想念。如果悲傷不是對愛的堅持,又是什麼呢?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