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生命之音-田知學】共同面對死亡恐懼 父親教會我的一堂生命之課

作者: 
梁雯晶 圖:田知學(振興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

在急診室救人無數的田知學,面對父親罹癌時,也曾經歷自責與內疚,但父親用生命為她上了寶貴的一堂課── 要珍惜生命,以及不要害怕死亡。 

父親坐在病床旁,看著雨過天晴的窗外說:「妳看,天堂。」聽到父親的話,振興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田知學,暫時褪下專業醫師的身分,變回小時候父親最疼愛的女兒,靠在他的肩膀上問道:「告訴我,你看到的天堂有多美?」

「美得無法形容,你要自己努力,才會看到。」這是父親離世前對田知學說的最後一段話。

不要怕 我準備好了

「本來覺得經過專業訓練,以及急診室的經驗後,我應該已經懂得什麼叫生老病死,直到父親生病了,才知道原來我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勇敢。」談起父親確診罹患膽囊癌的那一刻,田知學眼裡仍然有著淡淡的哀傷。

痛苦、害怕、不敢置信,種種混亂的情緒都是病人家屬最切身的感受。面對生病的父親,當時的田知學收起悲傷,打起精神鼓勵他嘗試其他可能的治療方式,但早已知道自己病況的父親,看出她拼命掩飾的害怕,溫柔地說:「妹妹,其實你不用害怕,我幾年前曾經也有過一次瀕死的經驗,那時候我很害怕死亡,但這次我覺得我準備好了。」

田知學的父親是布農族獵人,多年前上山打獵時,突發胸悶無法呼吸、渾身無力只能躺在地上,那一瞬間,父親被死亡恐懼籠罩,意識到自己隨時可能離開人世。這次,父親也是在獵山豬時腹部突然劇痛,信仰堅定的他痛到在地上打滾,於是試著向上帝禱告,父親事後分享:那瞬間他的手彷彿觸碰到上帝的腳,信仰的力量讓他不再恐懼死亡,「祂叫我不要害怕,那一刻我感覺很平靜,就算當下離開也沒關係。」

人們對於死亡的恐懼往往來自於「未知」,不知道死後何去何從,而這份恐懼時刻煎熬著病人及家屬,讓他們靈性不平安。對田知學而言,深層的恐懼來自於「擔心父親害怕死亡」,所以當她聽到父親這麼說,明白他不再害怕後,田知學重新振作起精神,以勇敢和珍惜的態度,堅定地陪著父親一起抗癌:「既然父親都不怕了,我還害怕什麼?」

面對母親責難 父親起身維護

父親罹癌,對田知學是一次震撼的生命教育,即使身為專業醫師,一旦成為家屬,心境想法也在剎那間丕變,一開始更難免帶著自責內疚的心態:「我在急診室工作,很多病人即使到院已無心跳呼吸,都可以盡力把他救活,但對於父親的病,我真的無能為力,只能一直陪著他漸漸邁向生命的終點。」

後來父親的癌症轉移至肝臟,田知學強忍著悲傷,協助父親轉至安寧病房,也更加珍惜能與父親相處的每一分鐘,「只是我忽略了,原來我的母親還無法接受。」

在父親罹癌後表現得很堅強的母親,始終抱持著父親會好轉的希望,每天勤加禱告,即便開始接受安寧療護,她依舊認為父親會好起來,因此在後期看到父親終日受鎮定劑、嗎啡等減輕痛苦的藥物影響而昏睡,終於按捺不住,情緒崩潰地大罵護理人員,甚至對著田知學怒吼:「妳這個爛醫師!你們都沒有在救他!只會給他打嗎啡!」

當時田知學只能安靜地低著頭承受母親的責難,而狀況已經很不好的父親,慢慢地撐起病痛的身體,用著一貫維護心愛女兒的態度,看著母親說:「每個人都會走這條路。」話一說完,母親哭得更傷心;但也因為父親的坦然,母親總算願意接受父親即將離開的事實,把握最後相處的時刻。

勇敢面對生命課題 不留遺憾

「推廣安寧療護觀念,家屬的態度與想法往往是關鍵。」田知學不禁感嘆道:「其實病人往往比家屬想像地更加堅強、更了解自己的身體病況到了何種程度。」

她以父親為例,從確診到轉移,她都清楚地告訴父親,反而是父親怕母親無法承受,還會叮囑田知學暫時不要告訴母親。當癌細胞快速擴散時,早已平靜接受自己即將死亡的父親,也堅定地告訴田知學:「其實我隨時都可以離開了,妳為了我的病很辛苦。」

在安寧病房照顧父親的期間,田知學也與隔壁病床的病人成為忘年之交,在一次閒聊中提到,其實他知道自己即將不久於人世,但因家人不希望他知道,所以也就配合著演了一場「他不知道」的戲。

對家屬而言,拒絕告知病人病情,常常只是一種情緒的轉介與逃避,不希望直接面對死亡和道別,「有時他們以為這樣是保護病人,其實只是安慰自己。」

然而,這種逃避反而讓家屬在病人離世之後,留下更多無解的傷痛與遺憾,「對於父親的離開,其實我沒有遺憾,因為我們都清楚他的病況,所以相當珍惜每分每秒的相處時間,而父親也以自身教會我面對死亡的智慧:生命最終都會死亡,如何將人生過得更有意義,是我這個階段要持續努力的事。」田知學也期待,安寧療護觀念可以更加普及,協助病人與家屬勇敢正視這堂艱難的生命課題,不會在生命離去後,徒留難以磨滅的遺憾。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