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道農曆七月間,不是溫馨生命教育天

誰道農曆七月間,不是溫馨生命教育天/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及生命教育在職碩士專班副教授/張淑美
 

農曆的七月,俗稱「鬼月」,雖然因為民間相傳「開鬼門」,讓它成為似乎是一個充滿神秘、恐懼的月份;不過也因此提醒世人要諸事小心,善待週遭中不可見的「好兄弟」們,甚至要在農曆七月十五日中元節好好地發心「普渡」有情,當中也包括往生的親友。佛教便稱是「教孝月」,藉法會為往生親友做功德超度,善盡孝心;甚至於也要拔荐冤親債主以及無主的孤魂遊鬼,迴向他們也能同沾法喜,早日投胎轉世。這樣的親疏不分、慈悲為懷,真是充滿溫馨與悲憫。

所以,同樣的七月天,如果以敬鬼、畏鬼的心態來祭祀,恐難免仍心存疑懼,害怕不慎招來鬼禍;相反地,以虔誠法喜之心來口誦心惟,不管是藉由法會或普渡祭拜,或者只是心中誠心祝禱,這人鬼和諧共處的陰曆七月天,也是充滿溫馨祝福的慈悲天。

死亡心理學家衛斯曼(Weisman)與 哈克特(Hackett)曾說「吾人面對生命的看法會影響其面對死亡的態度;而其對死亡的態度也會影響其生活方式」。也許農曆七月這個充滿死亡神秘、鬼話連篇的時節,正是我們需要好好正視死亡、了解死生真相與生命奧秘的生命教育天呢。例如,到底死亡是什麼?除了死亡是生命的結束這個生物性說法之外,社會文化中的死亡意義是什麼?愛智的哲學家又是如何參透生死迷津的?不同宗教信仰對死後世界的解讀又是如何?有天堂或地獄嗎?是鬼嗎?是靈嗎?是魂魄嗎?是只是氣聚氣散,返回自然嗎?選擇不同的死後世界信念或者不相信死後世界,對於此生的人生態度與價值觀會不會不同?面臨生離死別的瀕死與死亡之悲慟,又該如何調適、轉化?個人的死活和他人、社會環境,乃至自然宇宙,又有何關係呢?

如果,我們的家庭、學校、社會中,能夠更加坦然自在地思考與討論死生的關係及其義涵,從「生物的、心理的、宗教的、哲學的、醫護的、公共衛生的、社會的、法律的、倫理的、經濟的、諮商輔導的.....,等等角度」來思考有關「死亡、瀕死與喪慟的教育」(education about death, dying, and bereavement),我們應該較能有機會從多元的角度去從死論生、省思生死大義,並且敢於在心理上與行為上學習做好準備。藉由活著的每一天思考「如果沒有明天,今天要怎麼活」?「如果無常顯現,如何了無牽掛、問心無愧地告別今生」?甚至於「此生要如何活,才不會墮入陰間鬼道」?而又要如何「自度度人、提升與淨化生命」?凡此種種,都是國外所稱的死亡教育,或是國內已較接受的名詞-「生死教育」,所包含的範圍。細思之,這些生死問題所彰顯的,不也都是活生生時要去思考與準備如何好好地活、活得安寧、活得有意義、有價值的「生命教育」嗎?

誰說農曆七月是鬼月,它是一個充滿悲憫溫馨的思念月、安寧月、行善月、功德月,也是多采多姿、人鬼可以共處的「和平的」「生命教育月」呢!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