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鬱佩《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作者: 
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 袁鬱佩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讀後心得
 

升上高三後的第一個學期,在「生涯規劃」這門課程中,老師推薦我們看了這本書。作者是一位記者,在偶然的機緣下,接觸他大學時期的教授—墨瑞,而墨瑞是一位病重病死的老者,在最後的課程當中,讓作者提出問題,甚至記錄他的聲音。這使我想起我的外婆。要升高三的那個暑假末,我們又回去了屏東一趟;想要趕在忙碌高三生活來臨之前挪出時間,陪陪外婆,癌症末期的她,我知道,很危險了。我充當起臨時的攝影人員,利用V8,記錄那幾天的情形,希望能抓住什麼。

 

作者在書中表示他真的很喜歡他的教授,即使要坐一千多公里的飛機,再開一段車,可是,每當他和教授對談,他覺得彷彿接受人性善良面的洗禮。於是課展開了,我也跟著作者的筆調,沈浸在這位老者的智慧中。他們談了很多主題,其中談到了死亡,他們有說到「心靈」及「物質」。墨瑞說「只要你學會死亡,你就學會了活著。」因為死亡讓你真正去思考到,生命最重要的成長,在於心靈。我想到外婆。或許我也試圖在死神的脅迫下,將她最後的樣子記錄下來,可是,其實她是沈默的。睡覺、醒著,都是無言的樣子,這和她的生活習性有關,十七歲的我突然了解到墨瑞的話;自我有記憶以來,回屏東,看到的抽菸、喝酒、打麻將的她,外婆,一位單純大方的排灣族女子,在眷村文化洗禮下,成為怎樣的靈魂?我不了解,也來不及了解。我很明白這幾十年來,她的心靈未曾成長,不是我驕傲,而是我清楚的聽聞了一些事實。這些使她在面對死亡時,無力的令我們心疼。而我呢?我問著自己,想像自己像佛教徒一樣,問著肩上假想的鳥兒:「就是今天嗎?我準備好了嗎?我一切都盡了力嗎?」我相信自己所相信的,這很抽象。

 

第六個星期二,他們談到感情與執著。我從他的話語中,學習到「不要執著」的真正定義,就是讓情緒沖刷你全身,然後,告訴自己,去體認它,接著從中脫身。第十一個星期二,他們講到文化。文化造就了社會,而我們,社會中的一份子,卻跟著這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走。不要被文化欺騙,不要短視近利,這位相信人性本善的老者提醒我們,我和他有相同的概念,只是我的生命才進行了一小部份,應該說,我的視野還不夠寬廣。在我們嬰孩時,需要別人幫助才能存活。年邁病危時也是。人是群體的動物,所以在我們出生時到死亡這中間的過程裡,我們需要和社會互動,從中取得和平,社會應該要如此和諧的,我相信著。

 

十四堂課下來,真實淚水的記錄,我是深刻的感動著,也許是不久前失去親人的記憶和書中的部份內容相映,讓我從本書中思考了很多,生命的大鐘繼續運轉,我相信要學習得還有很多。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