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書坊】有一天我們都會變老 《爸爸教我的人生功課》讀後心得

作者: 
賴其萬(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召集人)

這本書的英文書名是Memory Lessons:A Doctor's Story,中文直譯是「記憶的課:一位醫師的故事」。作者是一位專攻老年醫學的內科醫師,書名的「記憶」一語雙關,一方面作者在書中穿插許多往事的追憶,另一方面重點是放在自己摯愛的父親晚年得到失智症,而失憶後對家人引起諸多影響,寫出面對家人的老、病、到最後死亡的充滿感性的紀實。作者在前言提到他希望透過這本書寫出身為醫生的自己,如何面對父母的老化凋零,而最後學會接受的心路歷程,同時他也希望能夠引起讀者與其家屬的共鳴。

作者由童年的追憶寫出與父親賞鳥、釣魚、打乒乓球的樂趣,而後在大學畢業後,決定進入醫學院,與父親當年因為家境關係無法完成高中學業形成強烈對比。作者的祖母早年喪夫,因為猶太人的背景而遭受歧視,含辛茹苦地獨立撫養子女,雖然她無法理解教育的重要性,未能讓作者的父親發揮藝術天分,但父親絲毫沒有怨尤。後來祖母經過幾次中風,而被送進養老院,每次父親帶作者去看祖母時,父親在歸程中都會因為祖母已認不出他是誰而泣不成聲。父親經營當鋪也經歷一番波折,後來總算兩個兒子都學有所成。不幸的是他晚年漸漸失智,導致脾氣暴躁,記憶混淆,帶給視力衰退的母親極大的負擔,但母親不忍心將父親送往養老院或醫療院所,而嚴重影響家庭生活。作者以其細膩的文筆,描繪出家人的痛苦以及身為醫者的無奈。

作者一方面深知自己雖然身為醫生,應當「醫不醫親」,但有時也忍不住加入意見,另一方面因為自己整天照顧的就是與父母年紀相仿的年長病人,引起一些非常深入的反思。在許多地方他描述老年人的生理與心理的需求真是入木三分,使我體會出這位真正關懷病人的好醫生如何為病人設想。他提到一位他照顧多年的老夫妻無法面對另一半一天比一天衰老,最後丈夫舉槍射殺妻子,並舉槍自盡。這位關愛病人的作者說,悲劇發生以後,有時就忍不住會問病人,「你有槍嗎?」

在這本書裡,作者也以專研老年醫學的醫療工作者身分,抒發他對當前醫療制度的隱憂。他毫不避諱地指出當今醫療保險給付注重高科技檢查與特別手術,導致年輕醫師都對次專科趨之若鶩,而忽視了觀察病人與家屬、探問病史、好好做身體檢查的醫者基本功。他指出對於老年病人,我們特別需要了解病人肉體與精神痛苦的差異,而時下許多病人動不動就是找只會看身體某一部位的「專家」,這種專家卻無法對不是只有一種病的老年病人做全身整體性的評估。

同時他也提到醫生動不動就對老年人「對症下藥」,殊不知有些病人每天所服用的藥品數量驚人,而這些藥的副作用的加乘,對病人的傷害卻沒有人關心。書中有一段描述作者父親罹患前列腺癌,但因為他心臟也有問題,經過一番內心的交戰,作者堅持不讓父親開刀,引起一些醫師同事的不諒解,而這就是醫生需要以全人的考量,做出「以病人為中心」,對病人最有利的處理的最佳例子。

作者不諱言自己曾經在病人生命末期因病痛而受苦時,因為病人拒絕再繼續使用各種儀器維生,而尊重病人的意志,以嗎啡注射使病人得以解除痛苦,但同時自己也深知這種做法有可能引起的「雙重效應」(double effects)。他也提到相反的一面,曾經有一位照顧多年的老病人進入生命末期時,雖經他與其家人苦口婆心的相勸,病人的女兒還是不為所動,執意要作者繼續使用高科技以延續病人痛苦的生命。最後病人的女兒憤而要求撤換醫師,使作者感觸良多。

作者描述父親的葬禮的那一幕實在令的父親,但也因為如此,每個家人都各有不同的自責,而作者尤其無法原諒自己。因為在父親過世的前一晚,弟弟打電話告訴作者,父親十分躁動,而他只在電話中建議弟弟給父親服用半顆給精神病患者使用的鎮靜劑,而未及時趕回去探視。作者坦言父親的死有可能與這鎮靜劑有關,因為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最近還特別標明這藥對失智老人的危險性。作者在書中寫道,醫者有時明知治療可能會有危險,但碰到失智老人的衝動行為急需處理時,有時還是不得不使用,而因為這樣引起問題時,醫者,尤其本身又是病人的兒子時,其震撼衝擊可想而知。

本書的字裡行間使我感受到,作者實在是一位非常負責、勇於自省、能以病人為中心的全人醫療篤行者。書中有幾段話特別感動我:「⋯⋯努力不讓上漿的白袍成為面對人類痛苦的個人盔甲」、「如果我們可以在父母變老時學習如何尊重他們,也許可以擺脫自己變老時的某些恐懼」、「在我們漫長的職業生涯過程中,我們一起見證了一件事情:我們這一行,從最具聲望的大學附設醫院,到附近街角隨到隨看的醫生,在無數競賽場上,辭卻了替病人代言的堅忍角色」。有人問作者常常治療同樣的病是否會覺得無聊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我從來不覺得無聊,可是時時覺得焦慮⋯⋯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故事,許多故事是個謎」。

看完這本書後,我忍不住想回應作者在前言所說希望能得到「讀者的共鳴」。我身為神經內科醫師,也照顧過不少老年病人,在長年定居美國之後,回國與摯愛的父親共度他生命的最後十年,而一年多前他老人家以一百零一的高齡病逝於家中。我對於書中所描述的父子之情,以及醫者對至親的父親生病時的「無力感」完全感同身受。唯一引以為慰的是,家父始終維持神智清楚,但也因為如此,他最後一年與生命的奮鬥尤其使我們不忍。

最後我想說一句話:我們都有年長的父母或親友,我們自己也已變老或漸漸變老,而我們的兒女有一天也會看到我們的凋零,《爸爸教我的人生功課》對「老化」有深入觀照,有助於拓廣我們對人生的前瞻與後顧;同時對於關心老人福利、醫療政策,醫學教育的醫界同行也有所啟發,我在此鄭重推薦這本好書。

本文轉載自大塊文化出版新書《爸爸教我的人生功課》推薦序

作者:傑拉德.溫諾克(Jerald Winakur)
原文作者:傑拉德.溫諾克(Jerald Winakur)
譯者:呂玉嬋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10年5月1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213-182-4
裝訂:平裝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