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時事.話安寧】在生命駛入終點站前

作者: 
張嘉芳(安寧照顧基金會執行長)

面對醫療的極限,家屬有責任不再讓過多無效醫療對自己摯愛的家人造成無謂的傷害。

民國99年2月12日大年除夕前一天,在報上看見「寶島歌王」洪一峰的家人忍悲簽字放棄急救,並將洪一峰轉入安寧病房的新聞,心中甚有感觸。

他們放棄了搶救父親的希望了嗎?並不然,洪一峰的家人知道現代醫療已到了無能為力的極限—胰臟癌轉移、血壓持續下降、心跳不穩⋯⋯種種身體狀況,並非藉由現代進步的醫療科技能夠長期有效改善;面對醫療的極限,家屬有責任不再讓過多無效醫療對自己摯愛的家人造成無謂的傷害。

生命需要希望, 但在面對生命臨終的關鑑時刻,希望何所寄?對於選擇安寧療護的病人或家屬而言,希望究竟何在?如果此時仍一昧堅持希望病人的生命能繼續,需要考慮的問題是—借助外力所維持的時間,是否真能滿足家人的期待?再者,是否也能同時維持病人希望擁有的生活品質?反言之,倘若生命無法再繼續,這個階段將「希望」作更高層次的轉化是必要的。除了在信仰上深切的祈求之外,對於其人此生生命尋得意義,幫助親人朋友更清楚、深刻地了解生命的價值與目的,讓尚活著的家人朋友從此人的生命經驗中,學習到生命尚在「有效期限」內時如何珍惜生命、活出價值,此不啻為另一更高層次的「希望」所寄。生命的「希望」不應建築在我們無法改變的事上,更不應建基於病人的「受苦」上,特別是在疾病末期的這個階段。

再者, 從寶島歌王洪一峰的家人身上,我們還可以學到一點非常重要的生命功課,那就是家屬在面對父親的臨終醫療上能夠意見一致!此點看似平凡,但在醫院工作的經驗告訴我們,若非經過多次溝通討論難以達成。經驗中,假若病人在意識清楚時,曾明確表達自主意願者,家人在病人的最後階段決定上較易達成共識。否則,當病人陷入昏迷時,家屬成員在「急救」與「不急救」上意見一致的並不多見;吵成一團、相互指責的更不在少數。究其因,民眾易誤將「放棄急救」與「子女不孝」劃上等號,造成家屬在面對這樣困難的決定時添加了不必要的人情壓力,付上的代價往往是病人過世前的臨終情形成為家屬長期不必要的心理負擔,也造成悲傷期的拉長或難以處理。

「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詩篇九十:10)當一生的年日即將如飛而去、當生命即將駛入終點站前,仍然有許多重要的生命功課,是你我可以作好準備的,除了思想末期階段期待接受的醫療照顧方式外,更重要的是,與家人作好溝通,幫助自己與家人免除不必要的痛苦與心理負擔,將此生的希望順利地轉化予永生的盼望。

(本文章轉載自台灣教會公報3028期)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