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st do it! – 李家同教授的訪談記實

採訪、撰稿張嘉芳 安寧照顧基金會執行長
陳怡蓉 安寧照顧基金會秘書

2008/12/31

  開闢安寧會客室這個專欄已有一年了,最初的構想是要籍由訪談安寧資深臨床人員或社會名人,以自身的經歷、感受,與讀者們分享對安寧療護、生命與死亡議題的看法。但由於不具專業的採訪從業背景,因此,從尋找訪談對象、思考訪談主題到擬訂訪談題要,這些看似簡單的準備工作,每每都要花上一段時間去思考及策劃。當然,所有這一切的事前準備,無非是希望從訪談過程中,可以邀請受訪者和我們分享更多屬於他/她的生命故事,也因此每次的訪談幾乎需耗掉受訪者約3~4個小時的時間。只是,這樣常態的作業模式,卻在這次和李家同老師的訪談過程中,徹底被推翻。

  訪談當天一大早,我們從台北風塵僕僕地到新竹清華大學,雖然花了一點時間才找到李教授研究室所在之處-資訊電機館,但還是比預訂的時間早了10分鐘。到了老師研究室外,發現門敞開著,我們從研究室外往裡瞧,李教授正專注的忙於研究工作,剎時一股莫名的緊張、焦慮卻油然而生。我們先在外面緩和一下緊張的情緒之後,便進入李教授的辦公室。李教授一身輕便服裝,身著牛仔褲,雖無大牌教授的架子,但訪談過程中其清晰的思辨能力、簡明扼要且單刀直入的回應,讓原本對訪談就很焦慮的我們,在面對如此知名的大人物時,更加的緊張,偶而還會被老師反問的題目給問倒、腦筋打結……。但就這短短一個多小時的訪談,卻足以讓我們回味、反省許久、許久……

做該做的事

  李教授的著作一直是暢銷書排行榜上的常客,我們也常常從網路上或收到的email中,看到許多老師的文章,每次閱讀後總會被文章中溫暖的人文關懷氣息所感動;而在學術專業上,他被公認是國內演算法的權威,成長過程一路從附中念到台大、柏克萊博士,在大家的眼中,如此重量級的李教授,在整個訪談過程中,不斷地強調一個普通而簡單的堅持與概念:「做就對了!」

  老師平日除了透過寫作去關懷弱勢團體,也身體力行地到新竹寶山德蘭中心義務教小朋友唸書,「以前我們常被教導”助人為快樂之本”,所謂的幫助是親手幫忙、真正關心,而不僅僅只是給人家金錢,我只是在自己能力所及的範圍內去做好自己該做的事,並且從幫助這些小朋友的過程中,得到一份真正的快樂。」因此,人文關懷的培養非關所學的科系,對李教授而言,他只有一個簡單的想法:做好自己該做的事,講再多高深的道理與理論並無助益,且不必一眛的去聽別人的話,受別人所影響。

過有意義的人生

  而即使是在談論安寧療護,李教授也是秉持「做該做的事」的想法。老師對安寧療護所強調的善終與其核心理念及內涵表達了他的認同,倘若時間到了,無謂的醫療處置只是徒增痛苦。就如同老師過去曾親身至印度垂死之家服務時,看到路邊有許多窮困的病人,在那時,唯一能做的就是緊握住他們的手,傳遞一種發自內心的關懷,使他們心靈得到撫慰,能平安地逝去。「在這個世界上有幾十億人口,他們連生活都有困難,更談不上什麼醫療照顧,在那些窮人與生命搏鬥時,你能給的就是愛和關懷,維持他們基本的尊嚴。」此種「以病人與窮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便是安寧療護的精神延伸。

  但對於面對死亡,李教授則明白表示他從不講大話,畢竟會害怕死亡那是人之常情,一旦面對到醫藥治療都無效時,其實就該考慮進行緩和醫療,避免浪費社會成本及醫療資源。「與其探究死亡的意義,不如好好思考如何活得有意義,一個人生前要是做有意義的事,在面臨死亡時就自然能平安滿足的說:我可以走了!」。對李教授而言,他相信信仰之於個人,也是重要能平安面對死亡的力量。但這樣的信仰,並非單單「求道」,而必須落實於「行善」!篤信天主教信仰的李教授認為有宗教信仰比較可以幫助人們在面對死亡時,跨出一大步,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不會因為聽了你的話而不害怕死亡。

善用能力與天賦

  當我們問及李教授為什麼特別對受刑人或兒童覺得有負擔而持續給予關心時,他很平實地回答,我是一個老師,教書是我最常用、最習慣也最拿手的方法,而對於那些受刑人、兒童來說,他們缺乏的,就是受教育的機會;對我而言,教他們英文、教他們唸書,都是不必再去重新學習的能力,是我現在就做得到的。

  「我們行善,不可喪志;若不灰心,到了時候就要收成。所以,有了機會就當向眾人行善…」(聖經:加拉太書六9-10),我們常在等待「機會」,心想,若我有了錢、有時間,我可以做很多我想做的事。以李教授的眼光來看,你的手所能做的,就是「機會」。

後記

  訪談約莫在50分鐘就告一個段落,身為社會精英份子的李教授,想必有許多受訪的經驗,但他不斷地和我們強調沒什麼好分享,「我的成長經驗沒有什麼特別,而且天底下沒有一個人是順遂的,若要說苦難,當你看到非洲或垂死之家那些貧窮的人,你就會發現自己的苦難根本不算什麼。」這樣的回應讓我們認識到,李家同之所以為李家同就在於他的「務實」、「不多說無意義的話」。現今這個社會說話的人太多;能做事的人太少,李教授身為一位知識份子,一直在奉行他的堅持:「一切從基本做起」。這樣的想法,看似簡單,但對於現今講求速效的社會,許多人卻已經忘記了最初的堅持到底是為了什麼?!

  坦白說,這次的訪問對我們而言是困難也是挑戰。困難的是,老師的回答總是簡潔有力、不多說無意義的話,這和我們想像作家總是侃侃而談是有出入的,加上整個訪談只有短短的50分鐘,要整理出一篇不違背受訪者原意的文章,對非專業的我們則是一種挑戰。不過,文章走筆至此,我們也發現:李教授一直以來總是為那些窮困、孤苦及弱勢的朋友說話,並且用身教的方式,實際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這種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的理念,對在社會福利機構服務的我們,更是值得效尤。

《後註》:

李家同教授在國立清華大學任職,同時也是台灣著名的作家,自1995年起開始從事散文寫作,提倡社會關懷、照顧弱勢群體,並且推廣英文教育。

 *原文刊載於安寧照顧會訊第71期。

* 本網站之課程內容、講義、文章之版權所有, 請尊重作者智慧財產權;若需使用須經作者及本會授權同意,並請註明出處及原作者。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