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過度」與「度過傷悲」

作者: 
吳惠慈(東海大學)

 

2009/08/01

       六月初曾見到一篇新聞報導,標題是令人哀傷的「哀痛愛兒病逝,英男子與日本妻跳崖自盡」,報導一對夫妻因為難以承受心愛的五歲兒子因病過世,而選擇背著兒子的遺體,和兒子心愛的泰迪熊,一同跳崖自盡。這是令人多麼不忍的訊息,但新聞的內容第一句卻是:英國傳出「社會慘案」,文中說明,夫妻倆這麼做的原因是「悲傷過度」。

       悲傷怎麼會過度呢?當我們心愛的人離開,似乎一切都永無止境,思念也好、悔恨也好、遺憾也好、憤怒也好,都好長好久。而悲傷並不是一場病,不是吃了藥、多喝水、好好地睡上一覺,醒來一切就沒事了,悲傷仍在,也許會一直在。有些時候,我們甚至害怕自己不再悲傷了,彷彿如果我們不用悲傷提醒自己,就會忘了那心愛的人似的。有時,我們會納悶於為什麼只有我在悲傷,為什麼身邊的人好像都可以好好過下去,只有我不行?其實並不是的,有好多人到後來才發現,身邊的人也都和自己一樣,默默獨自在承受傷悲,如果早些說出口,也許彼此還能互相支持陪伴度過呢。

      悲傷不會過度的,並沒有一個標準可以告訴我該怎麼悲傷、悲傷的程度該如何,這又不是考試。在乎的人如此重要,所以悲傷那麼真實。有再多的悲傷都不令人驚訝,因為這其實無損於,我還是一個有能力的人,能夠和我的悲傷共處,能夠帶著悲傷,繼續一路向前,甚至讓它成為生命中重要的記憶,或者動力。遺憾的是,有時悲傷太沈重,遮蔽了我們的力量,所以急著掙扎想逃離,或者乾脆選擇放棄。並不是我們沒有能力面對悲傷,而是也許我們不需要獨自一人默默悲傷,在這時候需要一些外來的力量,不管是生活瑣事的協助,或是心理的支持,都會是很大的幫助,他人的陪伴並不會剝奪我們悲傷的權利,而是提供一些溫暖和支持,伴著我們走一段度過傷悲的路途。

      在種種的研究中都提及,對於哀傷的復原,支持系統的強弱扮演了很重要的影響變項。在這則新聞中的夫妻,喪失了至愛的兒子,哀慟逾恆可以想像,也許兩人都努力於面對自己的悲傷,以致於無法互相支持,我想他們依然是深愛彼此的,所以才終究選擇一同離開。但也不得不令人感嘆,若在這樣的時機,能夠有其他人或群體的介入和支持,陪伴他們度過悲傷的時刻,也許故事可以有不同的選擇。
就像我們總有陷入沮喪低潮的時候,如果此時有人適時拉上一把,也許就是轉捩點。在悲傷復原的實踐上,沒有誰比誰更是專家,因為每個人的悲傷都一樣真實,一樣重要。我始終相信「陪伴」就是最大的力量,而這正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給出的。

※參考新聞:
哀痛愛兒病逝 英男子與日本妻跳崖自盡Human being! They love their son too much。98.06.03

*原文刊載於安寧照顧會訊第73期。

* 本網站之課程內容、講義、文章之版權所有, 請尊重作者智慧財產權;若需使用須經作者及本會授權同意,並請註明出處及原作者。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