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寂默」悲傷藝術治療

作者: 
吳明富藝術治療師(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助理教授)

 

2009/06/14

「哀傷五部曲」

作者:Linda Pastan/ 譯者:丁凡 


那夜,我失去了你
有人指出
哀傷五部曲的方向
去那裡,他們說
很容易的,就像是
失去了雙腿以後
學著爬階梯

於是,我開始爬

「否認」是第一級階梯
我坐下來吃早飯
仔細排了兩付碗筷
我把吐司遞給你
你不理會
我把報紙遞給你
你埋頭讀報不理我

「憤怒」似乎比較熟悉
我把吐司燒焦了
把報紙搶過來,我自己讀
可是頭條就是你的離去

於是我繼續前行
開始「討價還價」
我可以用些什麼把你換回來?
風雨後的寧靜?
我打字用的手指頭?

我還決定不下
「沮喪」就已經找上了我
這個窮光蛋親戚
皮箱用繩子綁著
皮箱裡
裝的是貼眼睛的紗布
以及一瓶一瓶的安睡
我一路滑下去
什麼也感覺不到

「希望」像盞殘破的霓虹燈
忽明忽滅
「希望」是路標
直直指向天際
希望是我叔叔的名字
他最後死於希望

一年以後,我還在爬階梯
我的腳在你石頭般的臉上
滑了一跤
樹的身影
已經消失很久了
我已經忘記了綠色的模樣

但是,我現在看到自己
爬向「接受」
大大的字體
特別的標題
「接受」
燈光閃爍的字樣

我掙扎前進
揮手喊叫
山下,我的一生攤在眼前
我熟悉的一切
我夢想過的一切
山下
一條魚跳躍:
你頸部的脈博

「接受」,我終於
到了
但是有些什麼不對勁
哀傷是一個反覆的迴路
我失去了你

 

  在這首「哀傷五部曲」中,作者琳達‧派斯坦利用詩詞創作,將她的悲傷歷程娓娓道來,同時也言簡意賅的把悲傷歷程中,頗為人知的五個階段給指出來: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和接受。然而,這首詩最令人動容的地方,是它以藝術的表達方式,點出了哀傷五部曲是一段迴旋的旅程。

  親人因病、意外事件或自殺而死亡,對一個家庭的成員來說,不論在經濟、身體和精神上,都是一重大打擊,這樣的失落經驗亦常攜帶著不同的失落而來,因為親人的離去必將帶來生活的改變,而每一種改變都是一種失落。甚者,當前的失落也會引爆過去未曾處理或處理未全的失落,讓悲傷的過程更加複雜化且難以面對。

  哀悼至親的往生,在情緒管理上,往往是一個長期抗戰的歷程。不少人會猛然發現,真正的傷痛並非是在面臨失去的當下,而是在歷經一段時間後的發酵與累增。每個人對於自己的悲傷議題會依各自不同的遭遇和狀況,在這些所謂的階段裡迴旋或跳躍前行,沒有人能幸免於難。面對失落和處理哀痛是一件人生大事,亦是一輩子的事,因此,更加突顯出培養和提昇個人失落處遇之態度與能力的重藥性。

悲傷藝術治療

  喪親經驗的悲傷感受很多時候難以用口語表達,即使是表達出來後,伴隨的情緒亦常讓人難以忍受;此外,哀傷遺族又常受限於傳統文化的約束,將談論「死亡」視為禁忌,正常和健康的失落情緒表達與宣洩於是容易被壓抑,因此,強調非語言力量的藝術便成為一種能輔助口語、協助導洩情緒,且較不具威脅性的介入方式來探索死亡、悲傷和失落議題。

  藝術治療是透過藝術創作來視覺化個人內在的抽象情感和壓力,進而幫助治療師與個案建立有效的溝通橋樑,並結合創造力和想像力的運用,使心理創傷的現象和情緒困擾的經驗直接被提取,得以反映在作品上。藝術亦提供了象徵式的隱喻,讓潛意識自然地浮現,減少防衛機制的緊張,使人心情平靜。利用繪畫、音樂、肢體、寫作和戲劇表演等藝術型式有助喪親遺族催化感覺、洞察衝突、強化對失落的覺知,進而讓悲傷有真正被瞭解、被看見,進而被關照的機會。

「走出寂默」親子悲傷藝術治療團體

  筆者與安寧基金會於今年二月合作,嘗試設計了一個每週一次、為期十二週的悲傷輔導團體。此團體被定名為「走出寂默」,是期許這個台灣第一個親子悲傷藝術治療團體,能為近期(六~二十四個月內)失去親人的兒童及其直系家屬:(1)提供一個能藉由藝術來表達情緒和舒緩悲傷的團體治療經驗;(2)讓他們能在充滿愛與關懷的空間內,藉由治療師的輔導協助,彼此分享喪失親人的經驗,並進而相互扶持;(3)提供有關哀傷過程的教育資訊,讓參與者更加了解他們目前正經歷的感受和經驗,以增強當下及日後面對失去的適應能力;(4)引導參與者去探索和體會其他較正向、對自我與他人皆不具傷害性的情緒表達方式,培養悲傷管理的技巧;(5)幫助建立兒童和家長間溝通的橋樑,提升親子關係。

  「走出寂默」團體已於五月底結束,回顧整個團體的規劃與執行過程,從開始前的招生困難到結束後參與者對活動課程的肯定,我們看到喪親遺族對於在接受悲傷輔導的抗拒和需要之間的矛盾情結,尤其是要讓大人與小孩一起加入三個月長的團體歷程,時間的調配和心態的調整都得經過一番掙扎,但令人感動的是,這次團體的所有參與者皆能持之以恆,在兩位美術治療師與戲劇治療師的帶領下,讓藝術來打破沈默,抒發哀傷情緒並表達對死去親人的追思與懷念,同時利用團體的力量,體認自己並不孤單,相互扶持因應喪親後生活步調改變的問題,重建對生命意義的認知與希望,走出傷痛。

  正如一位失去先生,帶著女兒的媽媽在最後一次團體時所說的話,為「走出寂默」團體下了一個美好的句點:「摺紙、繪畫、角色扮演和好玩的遊戲讓悲傷不再那麼令人難以接受,我很高興女兒喜歡來參加這個團體,她從一開始的抗拒到最後的投入,讓我能與她一起共同完成一件事,共同走完一個歷程,我和她的關係更接近了,那是十分有意義的。」

* 本網站之課程內容、講義、文章之版權所有, 請尊重作者智慧財產權;若需使用須經作者及本會授權同意,並請註明出處及原作者。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