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病人為中心的中醫治療模式

作者: 
賴郁凱(奇美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

 

2010/05/14

       傳統醫學五千年來一直守護著中華民族的健康,也深受台灣民眾的喜愛。自從十九世紀末期,西方傳教士將西方醫學引進台灣,現代醫學目前已普遍被台灣住民運用。由於這兩種醫學體制背後的文化及理論差異很大,所以,一直侷限了現代醫學與傳統醫學的合作,中西醫臨床醫師之間普遍存在一些隔閡,以致於民眾面臨健康的危機時,常常陷入就醫的抉擇:「看西醫就夠了嗎?」、「需要再看中醫嗎?」、「中西藥可以並用嗎?」、「我吃中藥可以讓西醫知道嗎?」。

       中西醫療體系間溝通的障礙,早在2500年前就已成型,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檢視一位病患乳房的腫瘤,發現這腫瘤像是橫行霸道的螃蟹,伸腳向外緊接住乳房肌肉並侵蝕血管,因為這病態現象極像是螃蟹的樣子,幾個世紀後,用crab的拉丁文寫法「Cancer」來代表惡性腫瘤,被普遍使用至今。而中醫所指的「癌」乃由古代「巖」、「岩」、「嵒」等字轉化而來。因癌瘤之形如岩石,累累堅硬,高突不平,故取其音義而名。傳統中醫對乳癌之記載,最早始於隋代醫家巢元方所著的《諸病源候論》,其指出:「石癰者,乳中結聚成核,微強不甚大,硬若石狀」;依其描述之特微,石癰即是現今所謂之乳癌。所以現代醫學以「螃蟹(Cancer)」來命名惡性腫瘤,而傳統醫學卻以「岩石(癌)」來表示惡性腫瘤。中西醫之間延續兩千五百年的鴻溝,非三兩日可彌平。

       這個問題在1958年中國醫藥大學(中國藥大學的前身)設立後開始有轉機,相繼有近十所的中醫教學或研究機構陸續成立,中西醫結合的教育逐漸出現轉機,自1980年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成立起,才落實中西醫結合治療於臨床,筆者服務的奇美醫院也於1999年正式成立中醫部,在這四十年歷史的西醫院中成立中醫部門,運作至今已愈十年,過程中須感謝許多院內同仁的提攜協助,統計前來門診的病患中,約有80%已經在本院的西醫部門診治,只有20%的病患單純前來看中醫,所以中西醫同時治療同ㄧ病患的狀況每日發生,無論中西醫都應以「病人為中心」來思考,適時地將病人轉介給比自己更合適的科別,如此病患方能獲得最大利益。

       當民眾遇到小病時,就醫的模式比較單純,但是,民眾面臨重大健康危機時,就醫的模式便無法單純,先看西醫,再看中醫,親友介紹的秘方也想嘗試,街坊建議的健康食品照單全收,常見病患自行併用中西藥,衍生出一些藥物交互作用的危機。一般而言,中西藥間隔一個小時服用,就可以避免大部分的胃腸道交互作用。但是,中西藥在腸胃道以外的交互作用也要注意。例如:常見的中藥銀杏、當歸、丹參、白芷,若與阿斯匹靈類的抗凝血劑併用,會加強抗凝血劑的作用,造成患者容易出血。而高麗參、東洋參、吉林參卻會降低抗凝劑可脈丁Coumadin的抗凝血作用,如果不增加可脈丁的用量,會使病人有血栓的風險。所以,中西藥併用可能會增強或減低藥效,造成療效的不確定。中醫有責任檢視目前的西藥是否會與中藥產生不良反應,更需要藥劑部門的協助,方能落實以「病人為中心」中西醫結合治療模式,奇美醫院藥劑部爲了方便中西醫的結合,在民國九十二年啓用全國第一套的「中西藥交互作用」的查詢系統,提供中醫師檢視西醫師所開立的處方,並可查詢有無中西藥交互作用,有中西藥交互作用時進一步提供建議方案,消極地可以避免以上所舉的不良反應,積極地可以利用中西藥的交互作用發揮更好的療效。

       目前,「中西藥交互作用」的查詢系統,安裝在院內中醫醫囑系統中,中醫師處方中藥時可以檢視病患目前所使用的西藥,當對照中西醫用藥有交互作用的疑慮時,即可進入「中西藥交互作用」的系統查詢,系統除了安全警示以外,並提供解決方案。

       民國九十五年更進一步開發一套「中藥用藥安全警示系統」,對於毒性藥物、用藥禁忌、超過常用劑量的處方提供醫師警告,這些年來,藥劑部及電腦室的同仁致力從其專業角度進行中醫的現代化,協助醫師在臨床上帶給病患更高品質的醫療服務。這些中醫現代化的措施可以化解中西藥併用的危機,並開創以「病人為中心」中西醫結合的新契機。

* 本網站之課程內容、講義、文章之版權所有, 請尊重作者智慧財產權;若需使用須經作者及本會授權同意,並請註明出處及原作者。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