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接納的常是我們所能接受的?《陪妳到最後》閱讀心得

作者: 
賴維淑(美和技術學院護理系講師)

 

2009/12/15

       一本榮獲荷蘭國家讀者文學獎之暢銷作品,吸引著我想要去一探究竟她的迷人之處,走進閱讀裡,我的心境也跟著如同洗了一場三溫暖,感動的是,少有這樣真摯筆觸、坦誠揭露愛的糖衣內藏的質素。疾病不只衝擊著病人,也打亂了周遭親人的人生路,當生命的常態規範被打破時,最真實赤裸的人性被指認出來,也映照出失落在生命中的份量,假使沒有悲傷的對照,幸福也就失去了意義,未經狂亂情緒的失控,難以映照出平靜的難求。書中主角在妻子三十六歲時因癌症離開人世後,帶著他的小女兒搬到澳洲去生活,為了療癒心中的傷痛,他著手寫下了《陪妳到最後》這本書。在喪妻之後,從其本身的經驗、感觀及自我訴說中,開啟被封存裝箱的記憶枷鎖,重新經驗與釋放悲傷,尋得與所愛之間獨一無二的連結。書中主角藉由文字,與讓人不敢直視的內在深層支離破碎創痛對話,愛與痛重新被咀嚼,內心深層不安被看見,幽閉的生命之門逐漸被開啟,經驗重新被整理與詮釋,也從中了解到妻子在自己心中的份量與共織的生命故事。此外,對於書中主角妻子在最末選擇以安樂死結束一生,我則有很不一樣的看法,隨後再敘。

       書中主角在妻子罹癌之後,也開始了他走向既是「親密愛人」又是「照顧者」無以復加沈重的心路歷程。面對紛沓而來妻子罹癌噩耗、被誤診的怵目驚心、進行艱辛化療、失去乳房、喪失容貌、害怕失去一切的熟悉、以及死亡陰影籠罩的多重性失落,出軌成了令人窒息情緒的出口。癌症診斷狂盪無情掃過,吹皺幸福人生一池春水,病人--照顧者、健康--殘疾、愛--背叛,孰是病人有時常讓人難以分辨,愛是否存在讓人懼於追問。此書對於照顧者心境有很深刻的描繪,也讓人看到哀傷的多元樣貌,有你的人生是彩色的,但當顏色褪去時還剩下什麼?留給讀者許多的省思迴盪。當陪伴附帶著壓力,親情繫縛與割捨、緊密與疏離之間有著細緻的微妙拉鋸,隨著妻子病情起落、情緒潰堤與疲乏、死亡威脅及長期的照護壓力之下,彼此間形成一愛恨交織的錯綜複雜心境。書中主角與妻子擺盪在不捨--疲累、愛--厭煩、關懷--冷漠、信任--懷疑、被同感--誤解、有助--無助、陪伴--孤獨、一起受苦--我痛苦你快樂的矛盾掙扎中,病人苦家人也苦,休戚相關禍福與共的關連性,造成關係緊張,過去感情基礎,在此時遭受到嚴峻之考驗。兩個生命均遭遇衝擊的生命體,各自陷在困頓之中,相互膚慰成為一種渴望,也帶來無形壓力,越是親密,情感投入越是無法鬆綁,受苦(suffering)越是雙方的體會。

       在感性洗禮之後,不諱言地,書中主角在放蕩不羈的性愛中尋求桎梏心靈鬆綁(並非指涉價值判斷,而是與內斂的華人文化表達方式大相逕庭),妻子在最末選擇以安樂死結束一生,因為國情文化的差異,也帶來閱讀的距離感與不安。剛開始,我很掙扎竟然受邀要在閱讀安寧中談一本與安樂死有關的書,擔心混淆了讀者認知,使得國內篳路藍縷推動安寧療護的苦心付之一炬,但我認為此書剛好是一個檢視生命與受苦意義的對話平台,與其抗阻,不如提供一個讓讀者自我省思的空間。「自然死」與「安樂死」或「醫師協助自殺」實屬截然不同的概念,自然死強調尊重生命的自然衰敗,不使用維生醫療方式來延長無法治癒的病人之瀕死期,也不提早結束病人生命。此書背景脈絡源自荷蘭,在荷蘭,安樂死是合法,書中之末描述了親人陪伴妻子經藥劑注射加工致死,提早結束生命之安樂死過程,但也凸顯合法背後對待人性的粗暴。主角妻子在疾病末期飽受嘔吐、腹水、疼痛等不適症狀侵擾,在安樂死執行過程中,兩位醫師的出席判定,將妻子36歲的人生精華簡化為只有yes或no單一選項,周遭親友成了被動的配合者,在自詡尊重病人自主之冠冕下,家屬的哀傷與必須眼睜睜看著病人加工致死的情緒衝擊,在執行過程中是未被關注,亦不含括在執行程序之中的。倘若時空背景移轉,讓主角妻子在安寧療護理念下緩解不適症狀,提早結束生命或委曲求全隱忍不適,就不再只是單純二擇一的選項,而將能夠有機會帶出生命的其他可能性。主角與妻子在經歷了風雨飄搖的疾病歷程後,藉著互表情愫,欣賞彼此生命的光輝與熱度,肯定彼此在各自生命中之重要性與不可取代性,在受苦中,卻也著實讓人看見成長的可能性,對於生命與受苦有了更深一層的省思。

* 本網站之課程內容、講義、文章之版權所有, 請尊重作者智慧財產權;若需使用須經作者及本會授權同意,並請註明出處及原作者。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