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愛是永不止息 公益義不容辭

作者: 
余廣亮(屏基醫療財團法人屏東基督教醫院)

沒有安寧療護的國度裡,仍然可提供臨床關懷服務,指的不是在於技術或技巧,是態度問題。

智慧人的心,在遭喪之家⋯[傳7:4]。這是聖經中一位古往今來都公認是世上最具智慧的君王–以色列國君王所羅門所說的一段話,為何在遭喪之家,能看出智慧人的心呢?接下來所羅門王說出一句人類沒法擺脫的命運-[傳7:2]往遭喪的家去,強如往宴樂的家去,因為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也必將這事放在心上。⋯沒錯!死亡確是眾人的結局,不管你是有信仰的或是沒有信仰的人,都得面對此人生的終局。既然如此,活著的人得面對死亡這議題,如聖經所言,將這事放在心上。

筆者於92年至97年期間,有機會參加由屏東基督教醫院承接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至非洲馬拉威醫療團的工作,當地是全球愛滋病盛行率最高的地區之一,佔人口數之百分之十四左右。我們在所服務的醫院裡,所接觸的病患幾達百分三十以上是愛滋病帶原者或病患。在愛滋病藥物還沒開始在馬國進行給予前,住院病人最常見的結局就是死亡。死亡對我們是如斯的接近及無可避免,我們不得不面對死亡帶給我們對活著生命意義的探索。

照顧臨終之愛滋病患者時,體會人到死亡時渴望平安的需求,所指的不只是身體不舒適的症狀可減緩、更期望是與家人的關係和好、讓自己的心靈平靜安穩。一位神學家曾提出終極關懷(Ultimate concern),在人生路上,人都因不同時間、身份及際遇而會有一不同的需求及關注,例如錢財、名譽、地位、知識、健康等,但人若臨到生命的終結時,以上所指的都變成不重要,試問自己若只剩下一天生命時,我所關注的會是什麼嗎?猶記得一位四歲的愛滋病患的小孩子,從出生至死亡時,一生都經歷疾病的煎熬、病痛的症狀等⋯但當在生命快結束之際,得以躺臥在所愛母親的懷抱時,她眼神所呈現的安息,是我們在照護臨終病患時所渴望的平靜安穩。這樣看來,在沒有安寧療護的國度裡,仍然可以提供臨床關懷的服務,所指的不是在於技術或技巧,乃是態度的問題,雖然資源是不足,但仍可提供四全的安寧療護。

每個人都得面對死亡,無人能幸免,但我們卻也無法去經歷死亡後才能體驗何為人生最重要的關注!參與安寧療護看似是一份要付出代價及心血的工作,但我們從照護臨終病患時所經歷死亡過程中體驗生命的價值,我們從一個幫助者,成為一個受助者;從一個照護者,成為一個學習者。

生命的學習是終生的,無論是何種宗教?何種信仰?歷代歷世人類都關切生命何價?存在意義等議題?彼此共同點都會在關係上建立安全感,互動之間能產生良性、互惠及互助的關係,因此面對親友之離世難免落在孤單及不捨的情緒,而安寧療護之工作者,包括專業醫護人員、社工人員、宗教師及志工者,都在如何在這人際關係斷裂時(所指是臨終者與其關係者群),以調適(adjust)、重整(reorient)、復和(reconcile)及圓滿(ful­l)離世者與在世者之間的缺欠、遺憾、不捨的關係,這就是人生的故事,每一個人都有個人的故事,而每一故事都有所不同,而彼此間就構成人類的故事,我們之間是如斯的適週相關,既有完全不同的個人故事,卻又共同經歷人類無何避免的結局-死亡;這是何等特別的關係。讓人與人之間因著死亡而如斯的接近,這樣看來,死亡在生命的歷程中就成為生命的覺察與學習的最佳老師。人際之間關係最重要及最被渴望的莫不是愛,在聖經裡,有一段這樣描述愛,『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個人曾與許多安寧志工在一起工作,看見他們(她們)不是對生命離世產生悲觀或是沮喪之情,卻從他們(她們)身上看見對生命的更加尊重、及個人更加的謙卑。在他們身上體會一種對生命的執著,義不容辭,履行人類高雅情操的公義行動。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