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悲不再傷】創傷復原

作者: 
李開敏

"我們可以失去一切、一無所有,但唯一不可失的是危機中,我們選擇如何面對的自由。" -存在治療先驅Frankl

SARS席捲全球,銳不可擋,在媒體過多對失序的報導之後,或許我們應該討論創傷的心理復原歷程,因為SARS的無法預期,對生命嚴重威脅以及造成大量傷亡的性質來看,稱之為創傷事件實不為過。 

921之後曾來台帶領工作坊的Brenson博士是國際團體引導者的訓練老師,他指導過不少中美洲災後處理計劃,他指出創傷事件後四大情緒的爆發,包括悲傷、憤怒、恐懼、罪惡感。他十分強調這些反應是由於非常態的事件所引發,因此反應是正常、自然且必要的(normal, natural, necessary)。就此次而言,太多的指責、說教、道德勸說都是額外的壓力,讓SARS的受害人更加自我懷疑、愧疚或憤怒。 

心理復原的歷程包括這四大情緒的逐漸沈澱、轉換; 悲傷後能有省思,對生命、對工作、對受苦有更深刻的體悟,憤怒之餘不失樂觀,相信盡人事、聽天命,內心仍向冥冥中的慈悲力量求援,恐懼中看到團隊合作是唯一的出路,找到生死與共的患難夥伴,彼此扶持。生還者的罪惡感是創傷後的一大心理課題,必須靠勇氣面對,化為實際力量。 

目前受隔離之苦的眾生,要加速心理復原,在外力未進入前,醫療團隊是一個很好可以示範上述轉換的代表。創傷後心理減壓有不同作法,在現場最可行的稱之 "拆除雷管" (defusing)。如果每日就寢或 "收工" 前能組成幾人小組,由一位小組長引導同工輪流分享一日以來最糟、最大壓力的部份,然後再分享今日對自己最欣賞的部份。如此一方面容許吐槽,不把壓力沉積帶入睡夢;一方面從自我肯定中累積能量。結束前可以做幾個簡單的肢體放鬆,或由有信仰的夥伴帶領大家祈願、頌經、吟唱,凝聚安定的力量。這樣的團體過程提供一個結構性的管道去敘述、表達、聆聽,它並非治療性團體,卻是有效的支持減壓團體。目前同仁均負荷過重,但即便是10~20分鐘的分享支持也是重要的。若無法在團體中進行,也可以日記方式記錄或由個人完成上述活動。

Brenson博士認為創傷初期的種種激烈不適反應,包括攻擊、自我孤立、依賴、期待奇蹟、失去生存意志等,如轉換成省思、樂觀、團隊合作、勇氣,則危機已顯現轉機。但若留滯在逃避(酒、藥)行為、錯覺(靠別人解救)、被動、缺乏彈性,那麼日久危險仍存在。 

SARS造成三級受害,病人及家屬是直接的一級受害者,醫護及照護人員是二級受害,整個社區、社會是三級受害,無人倖免,排斥只會讓可能的危險群更恐懼而造成更多隱藏的危機,使疫情更加失控。誠如和平醫院小兒科林秉鴻醫師在隔離中書寫的日記:"人類老祖先早在疫苗未研發出來之前,就給了我們解藥,就是智慧、信心以及與病毒同步進化的免疫能力,人類歷經黑死病…..愛滋病而未滅絕,靠的就是這樣簡單的東西 "。

相信苦難中會有成長,會有進化,而生理之外,讓我們為心理、心靈的超越進化加油!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