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會客室】與金士傑、卜學亮的對談 最後且最重要的 一門人生功課,死亡。

作者: 
陳怡蓉(安寧照顧基金會副執行長) 審稿:張嘉芳(安寧照顧基金會執行長)

莫利教授提醒了我們一件事情,生病之後還可以相當程度地繼續扮演自己。
面對死亡的健康態度是,正視死亡的到來。

序言

在東方文化裡,死亡是禁忌的,是恐懼的,與這個人生的最終歷程相關的概念,全都是負面的字彙與聯想。但是果陀劇場的《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卻讓觀眾笑聲與眼淚齊發,劇中唯二的兩位演員,金士傑與卜學亮,也透過這部舞台劇,對於人生的歷程有了新的觀點。安寧基金會特別邀請兩位劇中演員參與對談,或從劇中人物,或從自身觀點,分享對於死亡的詮釋。

一個當年莽莽撞撞的大學生,經過社會歷練,成就了人生當中各種追求,當年課堂上的教授,卻已敲開通往人生終點的大門,這對師生在十六年後再度重逢,引出了一堂堂人生的重要課題,而且是你我都必須面對的生命議題,死亡。這是《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一書的主要命題,同時也是果陀劇場改編演出的重要作品。比起文本的沉重,劇場的演出經過導演與演員們的獨特詮釋,讓死亡的議題,在劇情進展中,不是只有婆娑的眼淚,還有不停止的笑聲。

知曉:死亡並不全然等於恐懼

一開始,即便是身為國寶級演員的金士傑,也並不願意接演這齣舞台劇,因為這個議題實在太沉重了,尤其這又是真人實事,深怕傳達不出故事的精隨,反而還帶給觀眾沉重的負擔,但是在看過改編的劇本後,金士傑回心轉意。因為改編的劇本,用全新的角度來詮釋死亡,透過這對師生,不同人生階段的交會,讓觀眾思考,要怎麼說再見。

觀看演出的不少觀眾,一邊抹去眼淚的同時,卻也發出笑聲,但是,當角色互換,邁向臨終的人不是故事中的莫利教授,而是你摯愛的親人時,你能如此面對嗎?

對金士傑來說,故事中的莫利教授,生病後是很坦然面對的。因為他不必再扮演莫利教授,他就只是一個名叫莫利的老者,過去在校園任教時,他是個會跳舞又熱情的老師,但是生病後,他只得拄著助行器。而過去年輕靦腆的學生,米奇,現在成為了社會中堅,但總是將自己的真心包裹起來,戴著面具生活。因此當兩人再度相聚時,莫利教授說了:「你和你的心靈能夠和平相處嗎?你能夠好好做人,而且全心全意地做好它嗎?」而後,莫利教授再度丟出一個問題:「你今天來的目的是什麼呀?你是不是想了解死亡的滋味是什麼?」

試著回想看看,那些失去親人好友的過程,你是不是也跟米奇一樣,在死亡面前,也總是戴著面具,自顧自地從自己的角度想著病塌中家人、好友的需要,自顧自地扮演一個堅強的陪伴者,忽視了自己。雖然每個人的情況一定會有些許差異,但是金士傑從參與這部作品演出後,他說:「莫利教授提醒了我們一件事情,生病之後還可以相當程度地繼續扮演自己」。

而莫利老師自然的態度,也影響了滿是武裝的米奇,在一次又一次的訪視中,米奇不僅僅是陪伴了自己的良師走過最後一程,其實也完成了一堂人生功課。回到舞台下的真實人生,我們往往是一聽聞親友罹病,就已經開始裝備自己,開始準備著探病時的表情與神態,開始小心自己的話語,但是,卻忽略了病中的親友,最冀望的可能會是如往常一般的相處,輕鬆而且自然的對話,只是場景從家中客廳變換到病房而已。

其實,這些不必要的武裝,都是來自於對死亡的恐懼。

理解:面對死亡健康的態度

劇中扮演學生米奇的卜學亮,詮釋過米奇轉變的心路歷程過後,自己的人生觀也有了些許變化。他開玩笑地說::「我以前比較怕鬼,但是現在,我已經比較沒有那麼害怕死亡了」。他更很直爽地說:「以我現在的年紀,我也已經漸漸漸漸接近死亡了」。也許在很多人耳裡,這句話聽起來,仍然相當駭人,但是,這卻是他參與演出後,最大的收穫,也揭示了他過去,雖然知道死亡總有一天會到來,但是卻不願意相信的矛盾情結,相信這也是你我心中一直存在著的感觸。

卜學亮在開玩笑地提及自己對死亡的看法之後,也坦然地說,當然面對自己熟悉的親友離去,傷心難過仍然是免不了,但是至少現在的他,當死亡發生在自己身邊時,比較可以面對,可以談論,可以擁有比較健康的態度支持自己。

對卜學亮來說,面對死亡的健康態度是,正視死亡的到來,把時間留給最親愛的家人或是緣分最深的好友們,增加彼此相處的時間。因此,現在的卜學亮更珍惜自己現在的生活,同時也更明確的知道,總有一天人都必須走向死亡,現在擁有美滿家庭與成功事業的他,更督促自己不要懶惰,去做想做的事情,對愛的人說出愛意,而不是像過去總是覺得還有時間。

「在那一天到來之前,你還可以做很多事情,到那一天到來的時候,你可以不要有那麼多的遺憾」。卜學亮說。

對金士傑來說,死亡的概念和老、殘相近,都有一種生存條件被剝奪的感受。不論是過去的演出經驗或是人生的經歷,金士傑不太喜歡大多數人對於死亡、老或殘的狀況,抱以可憐的、可悲的、同情的感情,他認為應該要在其中,增加一點幽默,增加一點平等,甚至是一些無傷大雅的可以讓人嘻嘻哈哈的趣味。就像莫利教授說,他要舉辦生前告別會,因為這樣他就可以聽到所有人對自己的讚美。莫利教授也因此為自己人生添了一筆快樂的回憶。

不論是卜學亮的積極態度,還是金士傑的幽默以對,共同點都是,不再逃避面對死亡,不再避諱談論分離,唯有如此,你才能不被傷心掩埋,或被眼淚模糊了焦點,相信你也能找到自己獨有的面對態度。

放下:我只是一個平凡的人

親人生病了,好友病重了,失去了過去的神采,沒有了從前靈動的氣息,也許憔悴,也許滿臉倦容,甚至型態完全改變。這時,往往越是親近的人,越是無法直視,害怕自己的表情透漏出不好的訊息,或是羞於表達自己的感觸,漸漸地,由衷的話說不出口了,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少了。

金士傑說,大家必須克服,拾回面對的勇氣。因為病床上的那位病人,現在是弱者,他需要你。他需要你挺直腰桿,伸出雙手支持他。甚至在心裡大器地跟死神說:「我是他的家人,你得先排隊」。金士傑不改幽默地說。金士傑也提到曾經與好友李國修談天時,提及死亡。金士傑說:「李國修在父親過世後,一直無法原諒自己的一點就是,為何當時不敢掉淚,為何連哭都不敢」。

金士傑並非要大家強硬的堅強起來,而是要大家接受,這是人之常情。唯有接受了,消化了,才能繼續面對,才不會被這種心魔所打敗。之後,也才有說再見的力量。否則也只是徒增往後人生的遺憾。該怎麼說再見?你可以像莫利教授那樣,張開雙臂,給對方來個一切盡在不言中的大擁抱。或許,你有自己的方式,但是別忘了金士傑的叮嚀,加點幽默,為親人和自己都再多留下一點歡樂的回憶。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