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國際篇-養護機構驅趕長壽老人 日本推動在宅平穩死

作者: 
林秀姿(日本京都採訪) 圖片:楊惠君攝 

送走7百多位在家平穩離世老人的醫師長尾和宏(Nagao Kazuhiro)說:「自宅臨終前的老人表情不一樣。」在家裡迎接死亡的老人,直到最後一刻仍保有元氣;而在醫院裡臨終的老人,眼神卻充滿對死亡的恐懼。

長壽的日本老人家,渴望讓死亡成為如常生活。

去年底,日本傳出殘忍的老人養護機構趕人事件,理由竟是,住在養護機構裡的老人「活太久」,養護機構不堪虧損,只好要求老人遷出。老人們當初入住時付了一大筆入住金,還按月繳納房租,但因住齡超過十年以上,仍舊被驅趕。

日本的長期養護機構發達,日本政府調查報告指出,每年有42 萬名老人申請入住,最短排隊一年半,最長11 年。但入住後,卻可能面臨長壽帶來的被驅逐,晚年仍無法安心。

哪裡才是得以「平穩死」的棲所?是近年日本社會思考的課題。

自宅臨終者表情不一樣

日媒之前報導一則動人的在宅平穩死案例,一對住在兵庫縣尼崎市的松田母子,母親80歲、兒子55歲。母親想在自宅中安享終年,多次說服兒子後,4 年來接受地區診所醫師長尾和宏居家安寧療護。松田媽媽透露,選擇在家終老,除了可以讓兒女就近探望外,「如常的生活環境與生活習慣,可以較不慌張地面對死亡。」

去年8月,松田媽媽的最後一晚,是呼喚兒子說想吃布丁,吃完布丁後便安然入睡。直到翌日兒子探望時,母親已經在睡夢中死亡,神情平靜。

1995年開業以來,已經送走700位在自宅平穩死老人的長尾和宏,近年以寫部落格、出書等方式,推動居家安寧。他向媒體表示,「終末期的延命治療只會增加病人的痛苦,卻不一定可以延長生命,甚至也曾出現縮短生命的案例。」

他從臨床案例中觀察到,家中接受治療的病人的表情,和在醫院裡接受治療的病人的表情完全不同。在家裡迎接死亡的老人,直到最後一刻都可以聽喜歡的音樂、吃喜歡的食物、喝點小酒娛樂,還能呼朋引伴聊天,自由地呼吸。

相反的,「在醫院裡的老人,眼神充滿對死亡的恐懼,了無生氣。」長尾和宏說。其他提倡居家醫療的日本醫師也都認為,「臨終前的元氣」十分重要。

與台灣相似,即便有半數以上的日本老人希望在家終老死亡,但實際上有8 成以上的人臨終時都是在病院裡。

讓死亡也成為如常生活

「死亡真正降臨時,子女都是捨不得,且無法面對。」65歲仍在多所學校教課的平野先生說,不管是放棄延病治療( 即疾病末期時無效的侵入性急救) 或是在家裡迎接死亡,家人可能是最大的阻力。

平野先生的子女剛剛大學畢業,而年邁的父母還健在,一家六口同住。每周總有一天聚在一起,夏天時在庭院烤肉,秋天時摘柿子。但讓他困擾的卻是,緊密的生活、濃厚的家族情誼,反而使人無法「平穩死」。

日本政府去年曾針對癌症末期的病人進行意願調查,只有少數人願意接受延命治療,但由於日本目前仍未有安寧療護相關立法,所以必須由當事者與家屬在臨終前協議好,否則在醫院裡,醫師只會竭盡所能,使用先進的儀器與技術延長病人的壽命。

所以想平穩死,最重要的就是讓身邊的家人理解自己的想法,不少人擔心死亡若突然造訪,來不及口說或思考,便事先用文字把自己的心情書寫清楚,交代兒女不要實施延命治療,讓他們能夠「尊嚴死」。

日本老人想追求的是「如常」的境界。得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日本電影《送行者》劇作家小山薰堂說,死亡也是「普通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活著時和家人一起到超市購物,每天上班下班一樣普通。想在家中迎接死亡的老人,他們想如常的活著,如常的死亡,跟大自然一樣,有生就有死,既然不逃避生,也不應逃避死亡。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