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安寧】臺灣基督教門諾會醫療財團法人門諾醫院 正視死亡 為生命的最後做好準備

作者: 
梁雯晶  圖:臺灣基督教門諾會醫療財團法人門諾醫院

門諾安寧療護團隊人力相當齊全,能為偏遠地區的病患提供完整的安寧居家、共照、病房服務。

位於後山的花蓮門諾醫院,在醫院的支持下,
以有限的醫療資源組成安寧療護團隊,秉持著服務花蓮地區病人的使命,
提供完善的安寧居家、共照及病房服務,協助病人面對生命最後的旅程。

1997年,門諾醫院腸胃內科主任梅彪祥作為台灣第一批受過安寧療護專業訓練的醫師,提倡醫院引進安寧療護模式,並在內科病房針對腸胃科末期病人試行安寧療護。隔年門諾醫院亦加入衛福部試辦安寧居家療護計畫,並於1999年成立安寧療護病房,但因為人力資源不足,病房在2001年一度暫時關閉,直至2006年時,台灣安寧療護先鋒之一的放射腫瘤科醫師鍾昌宏至門諾醫院服務,大力倡導安寧療護的重要性,因此以「迦南病房」為名,再度成立安寧療護病房。

醫院支持 建置完整的安寧療護團隊

居家護理師為行動不便的個案長輩洗澡,
不僅讓病人的身體感到舒適,也撫慰因病痛飽受折磨的心靈。

人力不足一直是花東地區提升醫療照護品質的瓶頸,但相較於其它偏鄉地區、甚至部分西部醫院的安寧療護,身為區域教學醫院的門諾安寧療護團隊已是相當齊全,目前共有4位專任醫師、2位安寧共照護理師、5位安寧居家護理師、10位病房護理師、專任心理師、社工師與關懷師各1名,提供完整的安寧居家、共照、病房服務。

儘管團隊人力相對完整,但隨著台灣邁向超高齡社會,以及八大非癌納入安寧療護之後,病人對於安寧療護的需求有增無減,門諾醫院安寧病房主任陳翌真不諱言地表示:「其實病人對於安寧的需求一直都存在,且逐年提升,我們每年都向醫院提增加人力,醫院也給予我們正面的回應,全力支持安寧療護體系的建構。」

專業人力資源的投入,是提升安寧療護品質的主要關鍵。安寧療護強調全人照護,需要足夠的人力及時間照護病人的身心靈,因此醫護人員投入的心力及時間也相對一般門診來得高。

陳翌真坦言,如果以獲利模式來評估,安寧療護所耗費的成本遠超過帳面上顯示,尤其維持安寧療護病房的運作,更是每年虧損,而醫院之所以全力支持,一方面是秉持著宗教醫院對於照護社區民眾的使命,另一方面也是看見了病人對於安寧療護的需求愈來愈迫切。

特別是在安寧居家的部分,門諾醫院近年來不斷補足醫護人力,除了響應政府將安寧觀念回歸社區扎根之外,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花東民眾較傾向回家接受安寧療護,安寧居家的需求高,因此在短短3年內,門諾醫院的居家護理師就由2名擴增至5名,成長幅度相當快速。

直視「死亡」恐懼 需要更多醫護人員協助

由醫師評估個案狀況,安寧團隊也會積極與院內同仁溝通,
讓更多有需求的病人能及時接受安寧療護。

台灣推廣安寧療護觀念已30多年,但無論賦予多麼美好的解釋,「安寧」的背後始終是一條邁向死亡的道路,沉重而肅穆,因此許多民眾一聽到「安寧」往往便會直接聯想到「等死」,陳翌真表示:「其實問題不在於『安寧』,而是很多人都無法直視『死亡』。」

她笑道:「我們也知道,即使安寧觀念再怎麼推廣、生死觀再怎麼開放,也不可能有我們一站出去說:『我們是安寧療護團隊!』就馬上被病人接受的那一天,因為死亡就是這麼的沉重。」

延長生命的長度還是寬度,始終是生命價值討論的核心,團隊之所以願意貢獻心力投身於需要耗費更多心力的安寧療護上,「是因為我們認同這種『生命價值』。」陳翌真說,擴展病人在人生最後旅程的生命寬度,協助其邁向善終,尊重生命的價值,是支持安寧療護團隊的最大能量。

團隊的努力也展現在門諾醫院優異的安寧療護涵蓋率上,有別於其他醫院病人面臨轉安寧共照或病房時,因治療的觀念不同,以及跨科別溝通等情況,常會發生未能及時轉介的問題,門諾醫院的癌症病人安寧療護涵蓋率逐年提升,近2年皆達到8成,「這跟我們醫院醫師人少也有關,大家彼此好溝通!」陳翌真笑言。

團隊平日會積極與院內同仁溝通、傳遞理念,希望讓有需求的病人能及時接受安寧療護。除了癌症病人之外,近年團隊也不斷跟其它非癌科別的醫護人員宣導安寧觀念,希望轉介的時間能夠再提早一點,讓團隊能有更充裕的時間協助病人做好最後的準備。

互為同理 迎向善終

緩解身體的疼痛僅是安寧療護的其中一環,安寧療護更強調以「人」為核心,解決環繞在其身上的社、心、靈問題,尤其心理上的哀傷撫慰與溝通,更是需要團隊成員把握有限的時間,協助病人在最後梳理開來以迎向善終。「我們不敢將『圓滿』作為心理撫慰的最終目標,因為這是一個太難達成的狀況,也怕將自己個人對於『善終』的想像,強加在病人之上。」門諾醫院臨床心理師楊格政表示。

在心理撫慰上,尊重病人本身的意志、傾聽病人對自己善終的想法,是一切原則的優先,如果與家屬有不一致的情況,心理師便會作為彼此溝通的橋梁而介入,但楊格政也強調:「溝通沒有誰對誰錯,而是希望在雙方互為理解體諒之後,做出彼此都能接受的決定。」

這同時也是讓病人及其家屬「直視死亡」的契機,在溝通的過程中,不僅能協助雙方了解彼此的立場,進而卸下偏見,產生互為同理的情感。而這樣的感受同時也會反饋於家屬身上,藉由親人的經歷,讓自己提早正視死亡的課題。

他舉例,有一位病人其實很希望臨終地點在家,但考量到他的兒子居家照顧不方便,因此聽從兒子的建議留在醫院。心理師在這過程中所做的便是引導雙方講出彼此的考量,兒子能同理父親想回家的心情,但父親也能體諒兒子照護的辛苦,最終在彼此都有共識下做出雙方都能接受的決定,達到最接近「圓滿」的狀態。

當生命超越苦難

門諾安寧療護團隊的醫師正在進行居家訪視,為個案診療。

「很多人都認為是醫護人員在『幫助』病人走向善終。但我在安寧療護的工作經驗中,反而從這些病人感受到澎湃的生命力,這也是支持我繼續安寧療護工作的最大動力。」門諾醫院安寧療護護理長蘇小萍表示。

一位因乳癌多次入院的病人,因全身淋巴水腫導致眼睛無法睜開,也難以躺下只能坐著休息。當蘇小萍前往照會時,輕輕握著她的手,喚了她的名字,病人本來在休息,聽到她的聲音努力地睜開腫脹的眼皮,用輕快開心的語氣道:「小萍是你嗎?看到你來我真開心!」

對於蘇小萍而言,那一刻的感動至今仍銘記於心,在一位正遭受渾身病痛侵蝕的末期病人身上,她看到一個人的生命能量已超越了身體苦難,流露出寶貴的生命價值,「當時她的身體應該非常痛苦,卻因為聽到熟悉的人前來,努力地撐起身子表現出自己當時最好的狀態,希望身旁的人不要擔心。」

醫療技術的進步可以延長人類的生命與健康品質,但任何技術始終存在著極限,當現行醫療技術已無法有效延長生命並同時保有生命品質時,如何在最後的一哩路上,將醫病關係的自主權交回病人手裡,讓其了解病情,並盡量緩解病人的苦痛,是安寧療護團隊致力之事。

陳翌真有所感地表示:「身為醫師,我知道目前醫療技術的極限,因此我認為有責任讓病人及其家屬了解,在生命的最後如何把握時間,盡力去做想做的事。對於醫師來說,積極搶救病人生命是一件開心的事,而我能協助每一條生命走向善終,也是一件開心的事。」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