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論壇】藉別人的故事學習、成長 在他人生命終點散發光芒

作者: 
楊育正(馬偕紀念醫院院長、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長)

  自2005年英國安寧協助組織 (Help the Hospices)推動成立世界安寧日(World Hospice and Palliative Care Day)以來,每年10月第二個星期六、今年是10月11日,全球有發展安寧療護的國家均從全人關懷的角度,舉辦多元化活動,以提昇全民對安寧緩和醫療的認知,讓社會更瞭解及重視生命末期病人及家屬的醫療、社會、及靈性需求,使其獲得身心靈安適的照護,並募集基金發展安寧緩和醫療全世界。

  今年世界安寧日以「Achieving universal coverage of palliative care: Who cares?We do」(普及安寧療護目標:誰在乎?我們來!)為主題,除了揭櫫當前安寧療護推廣的目標,也在藉此呼籲大家向安寧團隊致敬。

  台灣的安寧療護始於1982年,由馬偕紀念醫院開始,當時針對癌症末期病患提供安寧照顧,並自1989年起進一步提供安寧照顧訓練,接受訓練團隊成員包括醫師、護理人員、社工、營養師、義工及院牧人員,在團隊訓練中,發揮合作的精神,形成團隊服事。1990年台灣成立了第一個以發展安寧照顧為宗旨的非營利組織即安寧照顧基金會,從此安寧照顧在台迅速傳播,提供優質生命末期照顧,並促使社會大眾意識到生命末期種種重要議題。

  安寧療護的興起,是由英國桑德絲博士(Dr. Cicely Saunders)於1967年開辦的醫院開始,當時取名Hospice,即引用中世紀為朝聖者及旅行者所設立的中途休息站,在這裡,旅者可獲得溫馨的關懷和照顧,重新補充體力,準備下一站旅程。桑德絲在照顧生命終點的醫院以Hospice為名,自有極深刻的意涵。

  當疾病到了末期,不僅肉體器官功能已嚴重減損,致精神無法平靜、安歇,神智經常混亂,對於內在感受和外在的人際關係,也處於紊亂狀態;在神智清明之際,不免回顧一生,試圖從中尋找生命的意義和肯定。如果接受生命將達終點的事實,則常與親友道別,對於一生的勝事和憾事,或再次欣慰回顧,或尋求原諒,以求放下。

  死亡是生命成長最後的學習,就如愛爾蘭詩人葉慈(William Butler Yeats)的詩:「The Coming of Wisdom with Time」(隨著時間來的智慧)所言:

「Though leaves are many, the root is one;
Through all the lying days of my youth. 
I swayed my leaves and flowers in the sun;
Now I may wither into the truth. 」

「枝葉雖繁,其根則一;
  穿越輕狂歲月,
  我抖落花紅葉綠,
在枯萎中進入真理。」

  作為安寧療護團隊一員,何其幸運,能藉著別人的生命故事學習、成長,又何其有幸,能在別人生命終點散發愛心的光芒,與他人分享。從事這份服事是醫療終極關懷的體現,更需自我不斷提昇專業技能和愛心、耐心,在生命終點的驛站,服事末期病人,使他們獲得身心靈的安適;在這裡,靈魂旅行者或獲得重新出發的能量,或獲得平靜、安寧的休息。

  在世界安寧日,我們向提供這樣安寧療護的醫護團隊致敬。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