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台灣已可聽到夏天悄然而至的腳步聲,高緯度的丹麥卻仍停留在攝氏十度的低溫;為了出席今年在丹麥舉行的歐洲緩和安寧療護協會(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Palliative Care, EAPC),忍受十幾個小時、飛行超過一萬公里來到哥本哈根,一下機即感受到氣候、環境、人文迥然不同,心裡格外期待此行能讓自己一開眼界,看看世界各國安寧緩和醫療的發展現況。
其實,出發前不久才參加了台灣所舉辦的亞太安寧療護會議(APHC),這次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能號召NGO、NPO一起用心舉辦,不禁對「民力」有不同的體認,可謂收穫滿滿。初踏入EAPC會場,更讓人驚呼連連,三天會議中,光是海報論文(poster presentation)就達近千篇,其中所呈現的研究思維,讓人目不暇給,提供了多元的臨床服務新構想,讓許多與會者在海報前流連再三。
筆者與發表於EAPC的海報論文合影。
對於首次參與這個盛會的我來說,午餐時間是拓展見識的最好機會;大會未訂桌次,採自由入席或「立食」,與會人員可隨機交流,席間,遇到幾位也是來自臺灣的前輩及醫師同儕,大家異鄉相逢格外親切,彼此分享各醫院安寧療護發展近況與問題,也紛紛談起在台投身這塊領域的甘與苦。
一抵達機場,即看到啤酒商廣告看板上自豪地寫著:
「Welcome to the world’s happiest nation!」不難想像:丹麥人的自信與從容。
當然,參與國際會議最重要的還是與國外友人交流,討論不同國家、文化、制度面臨的挑戰,我最想藉機了解別國醫師對病人出院準備的看法與想法。依我的臨床經驗,家屬對出院返家後,病人病情變化或照顧人力支應、生活上調適,因信心不足、不便,常感到恐慌。會議期間,每當針對此向外國醫師提問時,歐美先進國家醫療人員都表達感同身受,他們也走過同樣的路,或多或少今日仍會面臨這樣挑戰。印象深刻的是,來自澳洲的醫師向我解釋,他們的照護模式,可讓病人在家也能獲得很好的醫療品質,因此,出院回家,病人但不害怕,還是絕大多數病人與家屬共同的期待。對於這樣強有力的醫療後援,除了深深替病人慶幸外,也由衷期待有一天:在宅終老、安寧,不是限於某一族群病人的幸運待遇,而能全面普及。
大會也安排了一系列豐富課程,各領域專家或年輕研究者把他們研究成果、經驗透過大堂課程(Plenary Session)及不同主題的Parallel Session分享與會人員。如果能趕早,還有機會參與「與大師相遇」(Meet the expert)會談。綜觀這些課程內容涵蓋非常廣泛,除了病人身、心、靈照顧議題,家屬的支持,學術研究方式、品質監控和政策制定等,都可從中學習別人經驗,特別是兒童與非癌症病人的安寧療護,歐洲著墨特別深,個人覺得特別值得學習。臨床上,需要安寧療護的非癌病人越來越多,但非癌病人的照護比起癌症病人往往多了幾分不確定性,因而做決定時,也增加了幾分掙扎,從大會論文和報告所提出的具科學根據的研究結果,確實獲益很大,相信有助於未來行醫決策的篤定。
每天會議都在晚上六點結束,這時的丹麥天色未暗,趁會議結束,便安排到哥本哈根周圍觀光。相較於歐洲其他城市,哥本哈根顯得迷你多了,卻也相對地讓人感覺她生活步調的悠閒與愜意。猶記得一抵達機場即看到啤酒商自豪的廣告看板:「Welcome to the world’s happiest nation!」不難想像:丹麥人的自信與從容。雖然哥本哈根較少見到華麗建築或壯闊景點,但街道景致精致、簡約、乾淨,看來非常清爽。最值一提的是,哥本哈根市區內有一建於1843年的提佛利遊樂園(Tivoli),位在火車站對面,占地不大,但五臟俱全,據說美國迪士尼和巨星麥克傑克森都曾動念要買下它,還引起這個在許多兒時記憶佔一席之地的丹麥人抗議呢。
新港也是哥本哈根遊客必訪景點之一。色彩繽紛的建築,排排站於水道兩側,互相輝映,成了具體的交響曲;天氣好時,還可以此為起點,搭船穿梭在哥本哈根城市中。世界知名童話作家安徒生,《美人魚》家鄉也在這裡,這部1836年發表的作品,後來被改編成迪士尼長片動畫「小美人魚」,聞名已久,這次總算目睹本尊了。
安寧療護的先驅與目前的領先者都來自於歐洲;2010年新加坡連氏基金會所做的調查也顯示,目前歐亞地區臨終照護品質還是有一段不小的落差;「學,然後知不足」藉這次歐洲行,看到、聽到、也感受到未來能做的事還很多;期待將來為國人提供更符合需求的安寧照顧。
舒適的用餐空間,提供來自全球安寧從業人員輕鬆的互動、交流場地。
大會安排的演講場場精采,每每能吸引爆滿的聽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