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台】死亡,教會我們的功課

作者: 
李淑娟

  瓊瑤果然還是票房保證,不同的是,這次上演的是她親身的經歷。三月間,一封在臉書公開的致兒媳信函,立即形成熱門話題,緊接著,因醫療主張的不同,與繼子女的紛爭也隨之登場。

  這齣高潮迭起的連續劇,能有極高社會關注度,除了來自名人的光環之外,很大原因是它體現了真實人生的縮影。長者交代病危不願插管後,當醫師建議需插鼻胃管時,是否即意味著病危?裝上象鼻子般的鼻胃管,是否也是醫療「凌遲」的一種方式?家人應否拒絕?當家人意見不一並各持己見時,誰來仲裁?該如何解決?這些瓊瑤和家人所面對的糾結與衝突,也曾在無數的家庭上演。

  其實,這些紛爭背後隱藏著嚴肅的課題:醫療專業意理和法令,即便有明確規範,一旦要套用在活生生個案時,往往成了一道道醫療、親情、文化、宗教、尊嚴和價值觀的難題,令人莫所適從。身為局外人,無權對當事者指指點點或批判;當自己成了當事者,我們不要忘記同理持不同意見的人,常常也和我們基於一樣的愛。

  要避免身邊的人陷入這樣紛爭中,最好的預防便是自行安排好人生最後一章。「名人的安寧實踐」舉了一年來名人對人生結局安排的實例,他們的做法都是安寧精神的「示現」,可以影響愈來愈多人及早表達善終心願並做好安排,我們期待這樣的醫療自主,成為必須及時提交的答案卷,為人生的圓滿加分。

  八大非癌納入健保安寧療護給付已八年餘,但,佔大多數的非癌末期患者,對安寧療護的利用率始終偏低,顯見臨終前未有適當安寧緩和醫療資源介入,讓他們走得辛苦。檢視非癌安寧發展的困境,希望讓更多非癌重症的末期病人能早日納入安寧大傘的庇護下,讓離世的腳步輕快些,也走得更有尊嚴。

  洗腎也是納入健保給付的八大非癌重症之一,如何提供生命末期的腎臟病患安寧療護?台灣近年來發展「腎病支持療護」系統,目的在解決:醫師如何與病患家屬溝通撤除維生醫療議題?腎臟科醫師如何與安寧共照團隊合作?這些台灣經驗,不僅適足以提供他國借鏡,也可做為其它非癌發展安寧的他山之石。

  人到老年,無可避免地要面對各種「失落」,最大、最後的失落便是老來喪偶,最令人椎心傷痛。謝菊英修女在本期分享了她如何藉由團體分享,引導長者回顧與配偶共同經歷的人生重要事件,在回憶的點點滴滴中,學會向配偶致謝、放下與告別,也讓自己走出哀傷陰影。

  身為安寧團隊護理師,在陪伴病人最後一哩路上,最令林文茹難以忘懷的,莫過於協助病人獲得最大舒適後安詳的模樣;那抹臨終前的微笑,最美。

  完成第92期安寧會訊編務,在熱門話題中發現必修的功課,在「生命電影院」中,死亡、時間、愛交織成「最美的安排」,而美國新的殯葬服務,則創新了產業新模式,加拿大推廣安寧,甚至已顧及流浪漢的臨終權益。

  死亡,可以是無盡的悲傷,原來,也能讓這個娑婆世界變得如此柔軟、強靭而有生命力。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