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線追蹤】之四 動到生命最後一刻 新加坡癌症協會復健中心參訪記實

作者: 
劉景萍(馬偕紀念醫院癌症中心副主任、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 照片提供:劉景萍

  APHC 會議前選擇參訪機構時,映入眼簾的新加坡癌症協會復健中心,讓我覺得非常好奇:新加坡如何推動末期病人復健?這次驚異的參訪之旅確實是難得的體驗,特別整理下列心得,與同好分享。

物理治療師講解評估方式。

活得好就要動 要動才有品質

  每個人都怕拖累別人,能自我照顧且活動到最後,是生活品質最起碼的要求,文獻上亦將活動、生活自理、症狀強度評估,列為生活品質指標內容;因此,「要活得好,就要動,要動才有品質。」這大概是病人最常聽到的鼓勵或勸勉的話之一了。

  新加坡癌症協會累積50 年照護經驗發現,病人治療後最常見問題,包括疲憊、睡眠品質不佳、記憶力下降、疼痛、手足神經麻等症狀,多可藉復健改善;但是,癌症病人身體虛弱、體力不佳,多被關照須多休養,與鼓勵病人活動復健,恢復日常生活功能,似有所扞格。因此,如何鼓勵並協助家屬在照顧病人同時,要求病人「動到最後一刻」是末期病人復健最重要理念。

環境、空間設計 別具用心

  一進該協會復健中心, 目睹牆上各種鼓勵小語, 如:「恭喜康復(celebrating recovery)」、 「癌症只是一個單字,並非一個句子(Cancer, It’s only a word, not a sentence)」、「您比以前更健壯了,而且您亦了解您將活得比以前更蓬勃。(You are a stronger than you know & you will survive and thrive)」這些話語充滿勸慰的溫馨之外,更讓人為之士氣一振。

  中心的空間也獨樹一幟,這裡不採隔間設計,而以活動櫃作為區隔,櫃子中段設計成座椅,創造出各種不同休息及會談空間。牆面、裝潢均以暖色系為主,進門就是開放式廚房,每天上午有廚師到此教導病人準備及料理食物,透過衛教,讓病人、家屬學習如何吃得更健康。病人缺乏食慾,無疑是照顧者最頭痛的問題,這裡也會教導如何透過食材選擇和烹飪技巧,提高他們食慾,而當日教學的料理中心也大方地作為病人、家屬的點心。

量身打造運動方案

  健身館(GEM)跑步機、肌力訓練、舉重訓練…,對受癌症折磨的病人而言,太過遙遠;但是,在這所復健中心裡,有專任物理治療師,為虛弱、久未運動,看來疲憊、無力的病人,提供活動度、肌力、體能詳細評估,並為病人設計合適的運動方案。

  例如上肢評估從最小阻力測量,初期以不造成負擔為主,再逐漸增加阻力,進而增加病人肌肉訓練;下肢訓練包括肌力及步行訓練,除了斜坡外,病人上下梯訓練,樓梯可以無段式高度調整。如此鼓勵病人持續運動,以逐步恢復體力,再依病人狀態設計進階運動訓練,運用跑步機、踏步機、增加手臂及腳部重力訓練,甚至病人自行評估是否增加速度或時間。

  在參訪即將結束之際,一外觀明顯有惡病質的病人由兒子推進來,與工作人員親切問好。老師告知病人已癌症末期,雖然體力無法負荷運動,但是透過走動、肌肉按摩、伸展操,可讓病人感覺較舒服,且能維持自我照顧功能,因此與家屬討論後,每周病人到這裡復健三次,也藉此維持與外界互動;老師也可知道病人是否仍「安好」。如遇未回診病人,復健中心即去電關心病人或了解其需求,再協助病人安排後續照顧,這也是持續性照顧的連結及服務。

心理復健提供照顧病人資訊

  最特別的是,這裡還提供心理諮商師會診與協助,從性問題及調適、兒童或青少年心理調適、疾病調適、重返職場壓力等,無所不包。這些本是腫瘤照護工作者關心和服務範疇,但華人對性議題較保守,病人及家屬多不敢主動詢問。好奇地請教他們如何與病人開啟這方面話題,老師回覆仍需先與病人建立關係,並藉由他人經驗分享,鼓勵病人提問及說明,才能給予合適的衛教內容。

  復健中心也開辦病友支持團體,活動室或靜思室(Meditation room) 的設置,可讓病人運用座椅、和室坐墊來調整坐姿高度,在這裡從事會談、活動或打坐。由於年輕的癌症病人日益增加,家有癌兒,對年輕或中、壯年父母壓力很大,需同時面對疾病、經濟及家庭成員調適壓力,患兒的手足也需要更多資源協助。目前這些需求主要透過團體、居家訪視、經濟補助提供協助,甚至居家環境設計,也在基金會照護服務的範圍。

  新加坡癌症會是透過基金會和健保給付來維持運作,團隊藉由運動復健和心理諮商等方式,協助病人調適、面對疾病,並設法訓練體能,維持生活自理機能,幫助病人儘可能獨立和建立自我價值感。透過此次新加坡參訪經驗,給予迥然不同的照護思維,期望台灣也能早日落實復健照護的優良環境。

 新加坡癌症協會復健中心採開放式廚房。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