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線追蹤】之二 Assisi 安寧院 參訪亞洲版St. Christopher’s Hospice

作者: 
黃曉峰(臺中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暨緩和療 護病房醫師) 照片:黃曉峰提供

APHC 2017 於我最大的收穫是,向曾引導台灣發展安寧的老師Dr. Bridge 與Dr. Shaw問好,也有幸遇見研究所教授Prof. Irene Higginson,向她報告台灣安寧現況。這裡提出三日議程中所參與的研討與活動心得,與各位同道分享:

「死亡前好好活著!」 

  「安寧緩和醫療不是僅為了準備死亡,還包括在死亡前如何好好活著!」如同安寧療護之母Dame Cicely Saunders 名言:「We will help you not only to die peacefully, but live until you die.」不只在兒童、青少年安寧如此提到,新加坡安寧協會slogan:「Living before Leaving」也這麼強調。

  過去一兩年來,隨著安寧緩和在急重症與非癌疾病的推動,加上病人自主權利法完成立法與實施前宣導,相信許多安寧同道都將關注重心放在「如何決策、如何溝通」或是「何時不予、終止或撤除維生醫療」議題上,安寧緩和療護所揭櫫「提升生活品質」的大目標似乎被忽略了!事實上,安寧最終目的仍在於:幫助病人與家屬好好活出每一天!

久違了,Dr.Bridge !身兼醫師與牧師的Dr.Bridge,曾連續多年風塵僕僕地自澳洲飛來,
為本會培訓安寧靈性的種子師資;昔日學員如今多已獨當一面,對他懷念特別多。

再度對安樂死 發出警訊與聲明

  在APHN 年會中,澳洲代表即對墨爾本所在的維多利亞省首席部長推動安樂死法案,憂心忡忡,擔憂再度引起各國仿效的風潮。APHN 主席、新加坡Dr. Cynthia Goh 重申兩年前在APHC 2015 閉幕演講提到的:「我輩對此議題不是採取『中立』立場,而是應明確表達我們的反對。」

  英國安寧緩和界大老Professor Ilora Finlay 女爵士在7 月28 日APHC 晚宴的特別演講中強調,亞太安寧伙伴莫不深受Dame Cicely Saunders 激勵與教導,如同她的那句名言:
”You matter because you are you. You matter to the last moment of your life.
We will help you not only to die peacefully, but to live until you die.”
(你是重要的,因為你是你。即使活到最後一刻,你仍然是那麼重要!
我們會盡一切努力,幫助你安然逝去;但也會盡一切努力,讓你活到最後一刻!)

Saunders 堅決反對安樂死,與Dr. Goh 一樣,Prof. Finlay 強調,我們必須有清楚的立場,拒絕治療是一項基本人權,尊重此權利並不等於支持安樂死

  臺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在前理事長蔡世滋指導下,上半年也由學會倫理委員會組成小組深入研究此議題,5 月20 日通過「『安樂死與醫師協助自殺』立場聲明書」,明確表達反對、並在將來不會參與、執行或監督安樂死處置。同時聲明提供緩和醫療、依法不施行終止或撤除維生醫療、尊重拒絕醫療權、提供緩解性鎮靜治療等,都不是「安樂死或醫師協助自殺」。

(左圖)久違了,Dr. Rosalie !
Dr. Rosali Shaw是APHN 前一任執行長,巡迴亞洲各地為安寧團隊講課,是大家的好老師。

 

桑德絲精神 無所不在
中榮嘉義分院的安寧療護醫師朱為民,在會場為英國安寧療護學術教育重鎮、桑德絲研究所(King’s College London,Cicely Saunders Institute) 所長Irene Higginson 教授, 解說該院實施撤除維生醫療的現況海報內容。
朱醫師和Higginson 都參加了舊金山舉辦的高齡醫學研討會,二人搭同班機飛越太平洋,到新加坡出席APHC,
旁為中榮嘉義分院的安寧護理長與護理師。

參訪Assisi 安寧院

  這次會議安排參訪新加坡Assisi 安寧院。這所由天主教修女所創設的機構歷史已經相當悠久,今年才剛在原建築旁擴建一幢六層樓新院區,病床數從37 增至85 床,包括5 床兒童安寧病區及一層16 床失智專區。每層樓的病房空間配置相仿,病室均朝外,有落地大窗,陽台可供輪椅進出,沒有護理站、櫃檯,工作站是一有透視效果的邊間。公共活動空間居中,十分寬敞,像傳統三合院,兩側還有較隱密的獨立談話空間。

參訪Assisi Hospice失智區病房。寬闊的公共活動區位於中央,病室在四周;
這裡沒有護理站或櫃檯,畫面左上角玻璃門後是供工作人員休息、寫紀錄的空間。

  令人驚艷的是,在一樓地面、頂樓及兒童病房外竟然就有三個大花園,地面花園角落有一魚池,池邊還開放病人吸菸;這也應令台灣醫界跌破眼鏡吧!整棟建築的空間均經精心設計,不僅處處為病家設想,也考慮高齡化需求,不過,硬體設備不難做到,新安寧院最引人注目的還是運作軟體,讓參訪者有所啟發。

每個病室外的陽台都能容下輪椅進出

  Assisi 並未開放病人自行門診掛號、入住, 而是經醫師或綜合護理署(Agency of Integrated Care,AIC)轉介;來到安寧院,基本上病人對治療方向已清楚,檢查需求也降到最低;因此,這裡不設檢驗室,護理主管說明,病人需輸血時,便轉回原醫院處置,不過該院最近已著手規畫輸血流程。

  至於護病比,一般病房白班四人,二位是Registered Nurse,一位是資淺護士,一位是護佐;兒童安寧病房五床,白班二人,大小夜各一。

  單人房佔比相當高,不少人關切單人房與多人房收費差額,答案令大家跌破眼鏡;在這裡,病人住單人、二人或四人房,並非取決於階層或經濟能力,而是根據病人需求(according to needs)。該院從以前舊建築時代起,即謹守此一原則運作。記得當年參觀倫敦St. Christopher’s Hospice 時, 我也曾問過相同問題,答案完全相同。

Assisi 的病床設施。醫療氣體藏在畫後,與全台許多醫院的做法一樣。

  病人在專業人員與志工帶領下,多在一樓日照中心(Day care)活動空間從事藝術、音樂治療,病人接送則全由志工負責。

  院方如何處理入住時DNR 簽署問題?院方告知他們並不要求病人先簽DNR 或確定病危時不急救的意願;如果病家決定要CPR,當狀況不好時,就轉回原醫院急診室處置;而未簽署DNR 就入住的,住院期間,院方則俟機了解其意願與期待,絕大部份最後都未經CPR。

  自忖:Assisi 聘雇這麼多不同領域專業人員,為的是提供病人周全照顧,其營運成本應相當可觀;為此,該院每年針對不同主題與對象,發動四次大型募款活動,每次目標一百萬新幣,約合台幣2,300 萬元。

  聽了前述這三項,我跟帶領的主管說,他們是亞洲版的St. Christopher’s Hospice !如果讓我評分,亞洲安寧的第一名不是台灣,而是新加坡!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