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護站大小事】願你聽到這首曲子不再憂傷 用音樂治癒生命缺憾

作者: 
凃心怡(照片:劉又瑄提供)

一個偶然的契機,一段悄然的緣分,似乎是冥冥中注定般,在社會普遍還對音樂治療感到陌生的時期,音樂科班出身的劉又瑄一腳踏入了音樂治療的領域;她捨棄了最多人投入的兒童早療,反而將腳步邁向安寧病房。

  投入安寧病房音樂治療工作多年,至今仍然有很多病人說不出劉又瑄那音樂治療師的職稱,只管稱她是「唱歌的」,但是她一點也不介意,她只在乎,在陪伴這些人走過人生最後一哩路的同時,自己與音樂能替他們圓滿些什麼。

  因緣際會投入音樂治療還在5、6歲的懵懂年紀時,劉又瑄就已經彈得一手好琴、吹得一口好笛,而這樣的天賦,也讓她在高中時順理成章地進入音樂班就讀。

  劉又瑄對音樂的熱愛無庸置疑,卻不會特別享受舞台的光芒,加上求學環境的封閉,即將畢業的她很清楚自己想走的路不會是條正規的音樂之路,也不想進入校園成為音樂老師。在不放棄又不妥協的前提之下,到底還能做什麼?

  就在迷惘之際,她從返校學姊的口中首度聽到「音樂治療」這個名詞,不久後便透過老師的牽線,認識了從美國學音樂治療返國的蕭瑞玲老師,「蕭瑞玲老師回國後就在高雄長庚以及岡山的輔具中心擔任音樂治療師,我就跟著她一起去,一邊觀摩、一邊學習什麼是『音樂治療』。」

  他們服務的對象大多都是重症的孩子,即便已時隔了十餘年,劉又瑄依然記得當時她所陪伴的一名腦性麻痺的孩子,他智能無礙,但是行走卻相當困難,在鐵鞋支撐下,邁出的每一個步伐都是煎熬。

  「孩子必須要聽我們的音樂聲以及鼓聲,順著地板上的小腳丫貼紙一步步地向前走,當鼓聲停止就得禁止不動。」看似在遊戲玩耍,其實是在用快樂的方式協助孩子復健;他們還會在教室4個角落都放上樂器,當孩子走到那裡時,那些樂器就是他的獎勵,讓他可以盡情拍打玩樂。

  「他從走兩三步就要休息,三、四步休息一會兒,到最後一次走完所有的腳步,前後大概花了10堂課的時間。」劉又瑄表示,音樂治療對於這些重症的孩子確實能發揮治療效果,也因為這群「慢飛天使」的進步,讓劉又瑄覺得成就感十足。

  正是這些與病人相處的點點滴滴,讓劉又瑄看清楚自己想走的路,「比起一般想學音樂的人,我想重症病人更需要我的專業投入照顧。」

音樂是橋樑 治療師是造橋人

(左圖)與病房孩子們相處的點滴,讓劉又瑄下定決心成為音樂治療師。

  直至今日,音樂治療仍是相當冷門的學科,當劉又瑄飛往美國進修,成功地取回音樂治療的學位之後,她發現,要在台灣找尋一份正職的工作並不容易。在毫無職缺的狀況之下,她必須自製簡介手冊,拿起電話四處推銷自己,甚至還得免費演講與分享,讓大家認識何謂「音樂治療」。終於,她以半年的志工投入,用實際成果取得成功大學醫院癌症中心的青睞。

  她還記得在成大安寧病房遇到的那一對夫妻。

  「生病的是太太,大約5、60歲的年紀,她的先生幾乎是24小時守在她身邊,可是他們就是一對傳統的夫妻,看起來似乎沒有什麼情感的互動。」劉又瑄時常串門與太太聊天,一次她禁不住向劉又瑄抱怨,「其實我很希望我先生可以對我說一些噁心的話,可是他那種人就是說不出來。」

  面對這股惆悵,如此微薄又渺小的心願,劉又瑄知道,自己的任務來了。

  其實旁人看得很清楚,這位先生相當愛他的太太,只是木訥的個性讓他無論如何也開不了口。於是,她拿了病人與先生很熟悉的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的樂譜找上先生,並拿掉了大半的歌詞,帶著先生一起回憶夫妻兩人的相處點滴,並幫助他把想對太太講的話填進去。

  先生沒有拒絕,反而是花了半天時間反覆修改。之後她神神秘秘地走進病房,對太太說:「剛剛我跟妳先生偷偷做一件事情,你想知道我們在做什麼嗎?」

  太太意興闌珊地回答:「他能做什麼?他又不會做什麼。」劉又瑄拿出吉他,彈起旋律,知道先生害羞,於是她起了頭,哼唱出歌詞,漸漸地這位先生也小小聲得唱出他所寫的歌詞,眼淚伴著歌聲,他的太太也從驚訝到淚眼婆娑,最終在很滿足的笑容之下,圓滿地結束這一曲。

  劉又瑄笑說,其實歌詞裡面沒有一句我愛你,也沒有甜言蜜語,說的都是夫妻相處的日常瑣事,「先生說太太煮的飯很好吃,尤其某一道菜更是他的愛。這些點滴就是他對老婆的感謝與愛。」之後,這首歌更成為這位先生與孩子們之間的潤滑劑。「他們的孩子其實對父親很不諒解,覺得爸爸對媽媽不夠好,可是當他們聽到這首歌時,才知道爸爸對媽媽的照顧,以及他們過去的情感連結有多深。」

  「如果沒有把柔軟帶進病房、沒有音樂陪伴,他們或許不會有這樣的互動方式,也就沒有表達情緒的管道。」音樂治療能協助病人改善呼吸問題,有效舒緩疼痛,在心理上更能給予莫大的支持,「音樂就像是一座橋樑,用輕鬆自在的方式搭起了人們的心,而音樂治療師就是那個造橋鋪路的人。」

不只照護病人 也關心家屬

  在安寧病房裡,劉又瑄陪伴著一個個的家庭。她看著一個18歲的年輕女孩緊握著意識已陷入彌留的母親的手,深怕自己會忘記母親,於是她去買了畫板,牽起婦人的手,蓋下手印送給年輕女孩;她也曾陪伴一位送走孩子的母親,一同將對孩子的愛譜成一首歌,並在後製的時候,貼心地為這位母親送上大禮,「她的孩子在最後已經無法言語了,於是我在這首歌裡放了一個音效──她兒子的心跳聲。」

  亡者要走得好,生者也要過得好。劉又瑄秉持著如此信念,用她的音樂專業,打開病人與家屬的心門,用她能力所及的貼心,為他們圓滿少許的缺憾與來不及。

  曾經有一名年僅35歲的癌末工程師,原本完全不搭理她,但是在他人生的最後一刻,他用盡了全身的力氣,對劉又瑄說:「雖然我很不喜歡說話,但是我真的很謝謝你。」

  在這些陪伴的過程當中,劉又瑄尤其感謝安寧團隊,「人們都以為來安寧病房只是在等死,其實在安寧病房裡面,我們主動介入的方式更多,只是方式主要不是治好他的疾病,而是做了很多舒適護理,包含靈性關懷師、音樂治療師、社工師、心理師或志工幫忙按摩與芳香療法等,在陪伴跟心理這方面投入很多心力,除了病人,我們也關心每一位家屬。」

  有一次她到學校上課,有學生告訴她:「安寧病房一定是一個很安靜的地方。」她不禁笑著反駁:「才不是呢!我們安寧病房超吵的!」

  她始終遺憾,即便台灣對安寧療護的認識比從前進步許多,還是有些長輩對於「安寧」二字仍會感到害怕,「有時病人走得倉促,即使我們有心,仍無法替他與家人圓滿一些遺憾,我很想讓大家知道,不是到很末期、最後一口氣時,才能接受安寧和緩醫療的照護。」

  安寧療護並非一個有去無回的選擇,而是一種準備。投入在安寧病房的工作人員目標一致、心願一同,猶如劉又瑄所言:「我們的職責就是期待善終,讓病人走得好,家屬也能過得好。」

劉又瑄在病房中帶著小孩子透過玩奏樂器的方式建立關係,瞭解孩子的情緒與感受,陪伴孩子經歷家人離世過程。

劉又瑄
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安寧病房音樂治療師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