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快報】綠光世界大劇場|《當妳轉身之後》觀後感

作者: 
撰文.陳建仁(中研院院士/前副總統)、林維君(柳營奇美醫院血液腫瘤科/臨床心理師)、陳怡如(康泰基金會全人關懷師)〔vol.107〕

本劇改編自美國劇作家Margaret Edson的作品《W;t》。透過劇中主角的故事,從發現自己罹癌到經歷痛苦治療後仍走向死亡的過程,可以探討醫療過程中缺乏人性的冷漠、醫病溝通的鴻溝及病患本身的身心靈煎熬。

當生命轉身 愛仍未遠去
撰文.陳建仁(中研院院士/前副總統) 

感謝綠光世界大劇場和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的邀請,內人鳳蘋和我很榮幸可以一同欣賞《當妳轉身之後》,讓我們感受良深!雖然這是我第二次觀賞,感動依舊,啟發卻更加深刻,也許隨著歲月的流逝,有更多親朋好友辭世,讓我對於生命的價值和生活的意義,有更多的領悟和珍惜。

人的一生是學習愛與被愛的成聖旅程,在我最喜愛的歌舞劇《悲慘世界》裡,男主角在臨終時唱道:「To love
another person is to see the face of God!」(愛別人就能享見天主的面容)當我們彼此相愛的時候,天國就在人世間!

在屬肉身的塵世生命,轉化進入屬靈魂的永恆生命時,世俗的福祿壽喜、榮華富貴都化成泡影,留存的只有愛和懷念!

人生旅程中曾擁有的一切,唯有「被愛」和「愛人」的經驗才有意義、才有價值!

善終不是肉身沒有病痛磨難,而是心靈不再受到私欲偏情、仇恨怨懟、歉疚遺憾的束縛桎梏!安寧療護核心工作的「道歉、道謝、道愛、道別」,都是在肯認一生旅程的美好,以及臨終修好的釋放!

《當妳轉身之後》是一齣發人深省的好戲劇,寫實傳神、充滿曲折的編劇,惟妙惟肖、細膩入微的表演,簡約切題的劇場設計,使它成為值得一看再看的好戲!更是臺灣卓越劇團的傑出代表作!相信每一位觀眾,都能在觀賞時有滿滿的反思、對生命的珍惜、以及對善終的期待和準備。讓我們大家更努力充實自己人生旅途的信德、望德和愛德!

不只是悲傷之淚 而是餘韻芬芳
撰文.林維君(柳營奇美醫院血液腫瘤科/臨床心理師)

20多年前, HBO 製作了一部電影《心靈病房》(W;t)。在那個安寧療護剛起步的年代,是我們這些安寧人的必看經典,能陪著病人吃冰棒談心,也成了我們的殊榮與默契。沒想到,多年後在舞台劇中重現。去年底,安寧照顧基金會邀請我到高雄衛武營觀看《當妳轉身之後》。當我看到電子看板上「W; t」的字樣,我才驚喜地發現,原來這正是台灣版的《心靈病房》。

這部劇以莊子的生命哲學取代原作中的鄧恩詩作,讓「莊子」代言華文世界中的生死與靈性觀。資深演員王琄演繹的女主角「姚麗伶」,在病痛與回憶交錯中,透過與莊子的對話,取得重聚與和解。她的獨白,一再勾連起我印象中諸多病人的樣貌、聲音、話語,痛苦、孤寂與最後的釋然,在舞台上展現得淋漓盡致。

在這130分鐘之中,我重新梳理這20多年來與末期病人相處的經歷,寬恕自己在專業工作上的遺憾與不足,再次提醒自己什麼才是真正的幽谷伴行。

至於我那6歲的兒子,進場前還興奮不已,入場後卻安安靜靜地看完全場,僅在幾個片段低聲問我:「她是真的吐嗎?她是真的生病嗎?」「為什麼舞台會轉?」「癌症是什麼?」「為什麼突然這麼亮?」原來,進場前跟我兒子聊天的綠光劇團經理,特別叮嚀他:「男人之間的約定,就是燈暗下來後坐好不要說話」。

這齣戲落幕了,但卻在兒子心中餘韻蕩漾,他後來問了我好多次:「姚老師後來怎麼了?」當他幼兒園同學的母親因癌症治療退出孩子的生活時,藉此機會與他討論,什麼是「生病」,以及如何陪伴面臨失落與生活巨變的孩子。

《當妳轉身之後》不只是一齣舞台劇,它濃縮了我們終將面對的生命挑戰。而劇後的餘韻,或許還會在我家飄盪好久、好久。

生命最後一課 窺探生死之道
   撰文.陳怡如(康泰基金會全人關懷師)

這是我第2次欣賞這部曾拍成安寧經典電影《心靈病房》的舞台劇。當自己步入中年,身邊許多親友長輩都相繼罹病或離世,更能跟著劇中病床上的姚教授回憶生命綻放的燦爛光彩以及原本掌控自如的人生,如何學習怎麼放手,必須怎麼面對生命鄰近終點時,沙漏滴滴流逝的孤單和恐慌。這部戲的吳念真導演能把原本大量英文詩,完美改編轉換成莊子、辛棄疾、李商隱等等中國文哲學作品,讓整個主角姚麗玲這位中文教授的內心獨白更能貼近我們華人的生死觀,扣擊拍打我們的心版。燈光的變換與整個病床的旋轉角度,4位有如姚麗玲教授心靈的小精靈的無聲動作表達的情緒,讓我們能更深刻地看見在表面的故作堅強和無所謂的反諷底下,主角的心緒起伏轉折,安排著實巧妙。

透過這部劇也讓身為關懷師和助人工作者的我,重新省思陪伴的深意。當病人的身心進入無人能懂的痛苦與悲傷,當面對死亡鄰近年輕醫師的熱情和想要大展鴻圖的心,開始恐慌害怕和感到挫折感。我們是否也能如徐教授一樣安然地接納並安慰那曾經意氣風發且剛強自信的姚麗玲,變成小女孩蜷縮在病床上,柔聲安慰並且給予擁抱和輕聲細語。或是能在深夜如同子涵護理師拿起冰棒和受苦者談心。陪伴或許需要的不一定是專業的能力,而是一顆細膩願意敞開與體會受苦者的心,願意花時間和心力在那黑暗當中臨在與傾聽。

感謝綠光劇團再度把這部戲在疫情後重新編寫、再創作,讓我們能夠在疫情後重新省思生命的意義,也更坦然直接地反思自己面對疾病和死亡的態度,和我該如何好好活出當下自己生命的光彩。讓我們能更安然無懼地如同麗玲在轉身時,留下美麗的倩影。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