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妥善照護患有晚期失智症或其他重症病人,2003年,擁有40多年長期照顧經驗的社工Joyce Simard設計出「靈安護理」(Namaste Care)照護模式,強調透過溫柔的接觸、個性化的關懷以及富有意義的活動,進一步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並促進其心理與情感的健康。
隨著台灣將邁入超高齡化社會,健保的安寧療護給付項目也從原本的癌症、八大非癌症,新增納入末期衰弱老人等,步步將安寧緩和照顧推向另一個新紀元。
截至2020年,靈安護理的風潮已經吹向了11個國家,包括澳洲、英國、加拿大、美國、義大利、澳洲、新加坡、荷蘭、捷克共和國、希臘、香港、中國等,並為32,000人提供相關服務。
如今這個新興的照護之芽也落地台灣,期待能在超高齡社會到來前,開拓出一套適合台灣本土的靈安護理照護模式。
照護新法 力邀國際專業來台
走在臨床第一線,前國民健康署署長、現任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暨花蓮慈濟醫院緩和醫學中心主任王英偉坦言,面對安寧照護裡越來越多的衰弱老人與失智症病人,即使投身安寧數10年,他偶爾也會感到無力。
「我時常在想, 除了醫療的部分外, 我們還可以再為他們多做些什麼?」根據《2021年全球死亡質量專家評估的跨國比較》報告顯示,末期病人臨終前最在意的是疼痛控制與緩解不適,其次為安靜安全的環境。王英偉表示,台灣安寧照護環境健全,足以提供舒適的緩和照顧,但老人家需要的不僅於此,「如何幫助長者感受更平安、更舒適,是我們所面臨的挑戰,需要進一步整合出適合這個族群的照護模式。」
工具與方式都有,但卻彷彿位處百慕達三角洲,遲遲找不到出口。王英偉不願被框架困住,於是開始搜尋國內外文獻,從中找尋可能的解方,很快的,他就看見了曙光,在國際安寧會議的討論中,找到新型照護模式「靈安護理」,「就連安寧療護起源地英國聖克里斯多福安寧院(St. C h r i s t o p h e r'sHospice)也將此照護模式納入在日常照顧之中。」
於是,王英偉開始搜索資料,並聯繫上靈安護理國際總會,在信件往來的討論過程中,進一步了解靈安護理的精神在於使被照顧者感到尊榮,並減少對死亡的恐懼,為他們找回安穩、快樂和被愛的感受。
「這就是我們要的!」深受感動的王英偉於是立即起身,在靈安護理國際總會引薦下,聯絡上亞洲區靈安護理代表――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力邀講師來台開設靈安護理實戰工作坊。
2021年廣蔭頤養院成立「靈安晚期照顧服務中心」,短短幾年間就陸續獲得黃金時代展覽暨高峰會「智齡世代大獎」養老護理組別金獎、Prestige Award頒發的「香港年度長者服務獎」、「年度最卓越綜合安老服務」、第十二屆亞太區創新老年照護項目「年度最佳服務營運者―― 安寧照顧」獎項,甚至也出版華人第一本結合長輩故事、生死教育及食譜的繪本。
對於這個工作坊,王英偉信心十足表示,「廣蔭頤養院擁有相當豐富的臨床照顧經驗,與台灣同屬華人地區,我們可以迅速學習並及時修正,整合出一套屬於台灣本土的靈安照護模式。」
九大方向 尊榮以對
面對王英偉的邀約,香港很快就傳來令人雀躍的好消息,包含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院長何婉慧、社會服務部主任劉安俊以及靈安晚期照顧服務中心經理袁巧兒於8月初先行舉辦兩場線上教育訓練課程,隨後3位講師於8月中旬親自抵達台灣分別在台北、台中、花蓮連續3天各舉辦一場實戰工作坊,邀請有興趣的安寧緩和療護團隊成員前來上課,並在完成靈安護理初學者基礎訓練課程之後,頒發Namaste CareInternational證書。
王英偉也是學員之一,在課程中他更加深入了解晚期病人的需求。他心有所感地表示,處於晚期症狀的長者面對的轉變與障礙不僅止於身體退化與多重慢性疾病,包含認知、感官、機能、社交與情緒都會受到影響,在處理日常事務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降、大腦功能退化時,內心會充滿焦慮、失去動力,也會更加敏感不安。
因此,靈安護理的照護模式提供九大方向,包含尊榮、家庭、生命故事、有意義、自在、舒服、滋養、五感與同在。「以人為本的靈安護理重視長者個人生活、背景、興趣與能力,適切回應他們的需要,並且量身訂作個人照顧計畫。」王英偉解釋,透過營造寧靜舒適的環境,並提供五感刺激,如觸感按摩、輕鬆或節拍強的音樂、芳香療法等,就能進一步平撫長者內心的焦慮。
另一方面,靈安護理也邀請跨專業的團隊進行綜合評估,與長者和家屬共同討論「預立醫療照顧計畫」,讓長者內心的想法有機會被聆聽與接納,過程中也不帶批判或把期望強加在長者身上,讓他們能做最真實的自己,當互動時,長者想離開或沒有意願參與,也要尊重他們的選擇,並透過不同類型的靈性支持服務,讓長者在晚期生活中持續擁有信心與希望。
行動化為運動 期待遍地開花
靈安護理照護實戰工作坊於8月初陸續在線上舉辦教育訓練課程,吸引超過800人報名,最後錄取447人參與實體課程,王英偉欣慰表示,這足以看見台灣臨床照顧人員對於長照安寧與靈性照顧的重視。
課程之後,王英偉更加了解靈安護理的原則,也透過工作坊探索靈安護理的實踐方法,再回頭反觀台灣安寧療護環境,他內心相當樂觀,「台灣安寧做得很好,包含精油按摩、芳香療法、音樂療法等,都是安寧團隊最常做的照護模式。也就是說,靈安護理的基礎與元素我們都有了,只是欠缺整合以及必須要發展本土化的靈安護理而已。」如今,工作坊已經結束近一個月,學員也紛紛回到所屬的照護機構、安寧病房、社區安寧等單位,各自獲得啟發後,於不同的場域中發起行動,期待能盡快落地實踐。
「我有信心台灣可以發展得很快。」王英偉的堅定其來有自,過去台灣汲取國際安寧照顧經驗之後,往往會迅速內化、積極推廣,目前他也看到部分單位已經開始探索適合台灣本土的靈安護理方法,「這也是為什麼台灣在2021年能從全球81個國家的臨終病人死亡品質中獲得第3名佳績的主要原因。」
王英偉始終認為,推動往往需要有方向、有目標,才能持之以恆。因此,他將短程目標設定在2024年12月,邀請不同單位分享近期執行成果並進行交流,最終的目標也是一項挑戰,「我們期待能在2025年馬來西亞的『亞洲及太平洋區安寧療護會議』(The 16th Asia Pacific Hospice Palliative Care Conference, APHC)上,向國際分享台灣本土化的靈安護理照顧成果。」
探索的微光正在閃爍,王英偉期待,這份因感動所化成的行動,在未來能成為一股有力的運動,在台灣遍地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