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開講】嘉義地區社區安寧照護網絡|安寧小兵集結成網 處處護「嘉」

作者: 
凃心怡(採訪) 圖.Sutterstock

由嘉義基督教醫院帶領的嘉義地區社區安寧照護網絡,自2015年佈建至今,已有8年,在社區診所、居護所以及衛生所的積極投入下,社區安寧照顧已然遍地開花。

嘉義縣市最早啟動安寧服務的嘉義基督教醫院(以下簡稱「嘉基」)於2015年著手申請衛生福利部所辦理的「安寧緩和醫療社區模式試辦計畫」,在取得全國僅4家醫院入選資格後,透過不斷地推廣宣導、課程辦理,期待能帶動地方診所、居護所等照護團隊投入居家安寧照顧角色,進一步建置起嘉義地區社區安寧照護網絡(以下簡稱「嘉安網」)。

這一念、這一步,在計畫結束後依舊沒有停下,在嘉義市政府的支持下,直至今日,嘉義地區安寧養分已然化身草木,以愛與關懷遍植社區角落。

強而有力的後援 鼓勵社區投入

嘉基安寧服務起源於創院院長戴德森在退休之際,眼見兩名老員工因為癌症末期而在加護病房苦苦掙扎,他將內心的不捨化為實際行動,將退休金捐出成立培育安寧療護專業醫療團隊的「戴德森基金」,在台灣對於安寧都還很陌生的1994年就展開安寧療護的服務。

從居家、病房再走到共照,嘉基安寧緩和療護中心主任陳鼎達坦言,這一路走來並不容易,除了人員的培訓、將安寧的觀念推廣給其他同僚了解,由於安寧團隊始終都在醫院裡面,在人力有限的情況下,始終無法讓服務量能擴大,有緣能接觸安寧的人並不多。

望著窗外那些符合安寧資格,卻始終無法觸及安寧的失落病人,他們不只一次在想,該怎麼做?能怎麼做?因此,當2015年衛福部開辦「安寧緩和醫療社區模式試辦計畫」時,他們毅然決然投入申請之列,憑藉著長年來的投入與發展,嘉基順利的在20幾個競爭者中脫穎而出,而目標是要達成100名安寧病人的收案照顧。

陳鼎達笑言,在計畫成功申請下來之後,一開始並沒有太大信心,剛開始到各地診所、居護所宣傳推廣時,也聽見不少質疑的聲音,許多曾在受訓時接觸過安寧的醫師紛紛表示,安寧在醫院能做,但是對社區醫療單位而言,卻是個遙不可及的理想。

「如用藥問題,在家裡使用嗎啡,要怎麼拿到這些藥物?如何使用?家屬是不是能夠接受等等。」深入了解後,陳鼎達發現,隨著安寧的風氣漸盛,基層醫療院所並非否定安寧,只是能力有限,資源不足,「在醫院裡,我們是整個團隊,但是診所就只有醫師與護理師,所要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

於是,安定社區醫療團隊的心,成了嘉安網最重要的任務。除了開辦相關課程、個案討論,一開始嘉基安寧團隊也會帶著基層醫療團隊一同進行,並透過LINE群組隨時討論,甚至病人在要離開病房、轉回居家安寧之前,也會請社區團隊先至醫院討論銜接與後續照顧內容。

「當他們愈做愈有經驗之後,就會認為很值得投入。」陳鼎達寬慰地表示:「我們很幸運遇到一群特質與安寧很相合的社區團隊,而我們的承諾,就是承擔起後援的角色。」

陳鼎達主任前往居家訪視,細心詢問病人情況。

經費支持 讓嘉安網延續

讓安寧走入社區,保康長照中心護理長鍾素妮在多年的臨床工作上,看見數之不盡的需求。

就在嘉安網啟動的第一年,鍾素妮在送一名病況急轉直下的老伯去醫院不久後,就接到了醫院來電,告訴她,老伯吵著不想住院,不僅抗拒一切的醫療,甚至還大鬧病房,希望養護中心能派人到院安撫。

鍾素妮去了,她了解老伯的個性,也明白他不喜迂迴,於是直言了當的告訴他:「如果回養護中心可能會死,你知道嗎?」老伯聞言後,不僅沒有一絲恐懼,反而眼神炯炯地看著她,說:「就算要死,我也要死在養護中心,而不是在醫院。」對他而言,養護中心早已是他的家,即使葉要凋零,也要落在這塊土地上。

與長輩的相處早已親如家人,鍾素妮心裡萬般不捨,但也深怕他回到中心後,會痛苦的走完人生最後一程,「還好,當地的居護所願意來我們這裡承接安寧照顧。」

這是鍾素妮第一次接觸到社區安寧,她由衷肯定,無論是社區醫療就近到機構服務,或是藥師到宅送藥、嘉基提供臨床諮詢等,都讓她們在面對安寧時具足信心。

計畫雖然在短短一年半就宣告結束,然而嘉安網不僅在第一年就完成100名收案目標,同時也建置起可靠又緊密的照護網絡。此後,嘉基也不吝將成果分享,讓其他想投入社區安寧的醫院作為參考,在一次的分享中,嘉義市政府衛生局醫政科科長就坐在台下。

「他聽到我們的分享後,覺得嘉安網若因為計畫停止而結束,就太可惜了。」陳鼎達分析,無論是個管師的聘請、舉辦課程、聘請講師,甚至是補足健保尚未照顧到的部分給付等等,要運作如此的服務網絡,確實需要一筆長期且可靠的經費。

「後來衛生局就一一去說服市議員,在衛福部計畫結束後翌年,正式編列預算支持嘉安網的持續運作。」陳鼎達感謝表示,起初兩年,這筆經費必須逐年提出申請與審核,到了第三年起,就成為常規預算,「不僅在運用上更有彈性,市政府也清楚表達,即使是嘉義縣民,只要有需求的個案,我們都能幫忙。」

緊密人情 加速社區安寧佈建

回顧嘉安網的組建之時,雖然也曾面對過不少社區醫療團隊的退卻,但嘉基安寧居家護理師劉美玲笑言,嘉義人的樸實熱情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緊密情感,都是推動嘉安網能夠如此快速佈建的主要因素。

在嘉安網成立之前,劉美玲常在居家安寧的訪視過程中觀察到,許多個案早在他們抵達之前,就已經由在地診所的醫師幫忙打針與換尿管,「嘉義地區有很多6、70歲的老醫師,他們對病人幾乎已經照顧了一輩子,當發現有些定期追蹤的病人不再回診時,他們就會去看看這些病人怎麼了。」

因此,當嘉基開辦安寧相關課程,並且期待社區醫療單位能夠共同投入時,在如此有醫療溫度的環境之下,基層診所的投入顯得相當熱絡。

劉美玲曾照顧過一位體重上百的老人家,氧氣量平均都在4、50上下,每當她去看老人家時,老人家就會喘著氣告訴她,她只想給自己最信任的醫師看病,直說:「我要去看徐醫師。」

老人家口中的徐醫師,是怡康診所醫師徐焜彥,專責胸腔科。於是劉美玲找到了他,進而說服:「徐醫師,你一定要出來做安寧居家,你看看那個阿嬤,她的氧氣這麼低,又這麼喘,為了要來給你看病,她得揹幾桶氧氣才有辦法來到你的診所?」

「結果徐醫師二話不說就同意加入。」劉美玲的眼裡填滿了笑,「徐醫師的照顧品質很好,固定一年收1、2個個案,常常都會去家裡探望他的那些老病人。」

嘉基安寧照護團隊前往病家探視,記錄病人狀況及提供用藥。

涓滴成塔 小兵結網「嘉」更安

劉美玲分析,每一個社區醫療團隊的特質不同,但都充滿溫馨,一如福音聯合診所醫師陳偉順專收診所曾服務過的老病人,不僅會時常到宅照顧、陪伴,甚至在病人離世的時候,也陪在病人與家屬身邊禱告。

回想起在嘉安網成立之前,安寧甚少被提及,劉美玲每到廟口宣導都得轉個彎,以生命教育取代安寧二字,「以前病人要去敲安寧的門,要走很遠的路,就算走到了,打開門後,還不見得是他要的東西。」

將不捨情緒一一收納,談起如今嘉義的安寧現況,劉美玲重展笑顏,「但現在不同了,無論是長照機構,或是居服員,看到照顧的對象狀況不妥,馬上就會跟我們討論是不是符合安寧的資格、可以如何幫助他。」

在劉美玲心中,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的安寧療護,無論在人力、品質與執行力上,都曾令她欣羨不已,但如今反觀嘉義安寧的現況,她深感滿足,「如果說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是一支龐大的軍隊,
那麼我們嘉義地區的安寧,就是『草木皆兵』!」

嘉安網在濃厚的人情緊密連結下,快速組建,深入社區服務。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