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足五感】針灸、中藥改善精氣神 中醫療法提供 更多元的安寧療護選擇

作者: 
梁雯晶 圖:達志影像

中醫可在病程前期扮演配角,協助西醫改善病人的精氣神;當西醫的藥物及醫療方式都嘗試過後,中醫也能適時轉變成為主角,給予病人最需要的緩解協助。

安寧病人承受著疾病所造成的痛苦,除了可藉由西醫的療護方式減輕身體的不適之外,亦能透過中醫的針灸、中藥,緩解末期症狀、維持生活品質,達到安寧療護全人照護的目標。

一位癌症病人來到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掛號看中醫門診,本以為只是癌症的中醫住院整合治療,經過與治療團隊開過醫病溝通會議後,才了解自己的病情已接近末期,於是病人決定自費,接受中醫所提供的安寧緩和醫療照護。

上述以中醫為主導的安寧療護案例並非特例,近年來隨著安寧涵蓋率逐漸提升,安寧療護模式也愈趨多元,不再侷限於西醫體系。「目前中醫與安寧療護、癌症照護的結合已發展出多種形式,可提供病人依個別狀況自主選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西醫整合科主任陳建宏表示,除了一般門診、自費住院、住院會診之外,健保也在2017年以特別門診的方式,試辦「中醫癌症門診延長照護計畫」,並於2019年開辦中醫居家醫療服務,讓癌症病人擁有更多元彈性的療護選擇,也增加了不同的安寧療護選擇。 

中醫與安寧療護皆以「病人」為中心

安寧療護觀念源自西方,中醫則來自東方,兩者對於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式看似迥異,但陳建宏認為,其實兩者擁有同樣的核心價值:「皆是強調以『病人』為中心的全人照護模式。」

當代的醫療照護觀念,已從往昔以疾病治療為主,轉化成以病人為中心的整合照護模式。安寧療護的對象為末期病人,除了症狀控制外,協助其得以安適善終也是目標之一, 醫療團隊會整合資源,兼顧病人身心社靈的需求,以維持其生命尊嚴及良好的生活品質;而強調天人合一生命觀,以及辨證論治的中醫系統,會綜合評估病人內因與外因所導致的病況變化,除了針對症狀給予合適的藥物之外,也關心病人心靈上的波動,以期達到身心靈平衡的目標。

受到主流醫學觀念的影響,民眾在面對癌症等重大疾病時,多選擇西醫作為主要治療方式。然而,當病程演變進入末期,過度強烈或侵入性的治療及用藥帶給病人的弊多於益時,治療方式也會逐漸轉為症狀控制的安寧緩和醫療,當病人的症狀獲得緩解,也才有精神、有體力把握寶貴的時間跟家人互動或四道人生,達到生死兩相安。而末期病人大多在疾病造成的疲憊、疼痛、藥物副作用等症狀中受苦,加上長期臥床,往往連帶產生身體虛弱、食慾不振、睡眠不佳、噁心嘔吐等困擾,「目前已有許多臨床研究及學理證明,透過中醫的穴位按摩、針灸、中藥調理等方式,能有效緩解許多末期症狀,中醫在安寧療護領域其實存在著相當大的發揮空間。」陳建宏說明。

穴位按摩、中藥調理緩解病人症狀

中醫安寧療護以針灸、藥物調理為主,還可以將簡單的穴位按摩加入日常照護中,都能有效舒緩症狀。陳建宏也跟大家介紹六個對於緩解身體不適相當有效的穴位,不僅只有病人,一般人在家也可以輕鬆按摩舒緩。

1.合谷穴:位於雙手虎口肌肉高起之處。左右兩邊輪流按揉,會產生略為酸麻脹痛之感,具有緩解多種類型疼痛的效用,是著名的止痛穴位。

2.內關穴:手腕內側與手掌相交的橫紋,往上約三指寬度,位於兩條筋交會的凹窩處。可改善胃痛、心絞痛、胸悶不適等症狀,如有噁心嘔吐症狀,也具有緩解的效用。

3.陽陵泉穴:位於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中醫認為「筋會陽陵泉」,該穴位為臟、腑、氣、血、筋、脈、骨、髓匯集的「八會穴」,可緩解肩頸、脊椎的疼痛,有助於舒緩全身緊繃、幫助睡眠。

4.足三里穴:位於膝蓋下方四指寬之處。為養生保健的重要穴位,可改善腸胃消化道症狀,例如胃口不佳、腹脹、腹痛等。

5.三陰交穴:位於小腿骨內側,從腳內踝往上四指寬之處,脛骨內側緣後方處。可改善下腹疼痛,以及婦科疼痛等問題。

6.委中穴:位於膝蓋正後方,兩條筋正中央凹窩之處。可改善腰、背、脊椎處的疼痛。

 

  

而在中藥調理上,則以提振病人精神元氣為主、攻伐病況為輔的「大補小攻」理論為核心。西藥的藥效雖強烈快速,但其為濃度高的單一成份化合物,服用後易產生副作用,「中藥則以植物萃取的複方為主,且醫師開立的處方用藥極少單味入藥,透過藥性、藥材的相互搭配,不僅具備足夠療效,對於人體的負擔也較小,不易產生副作用。」陳建宏說明。

據研究顯示,半枝蓮、白花蛇舌草等中藥材不僅可提振精神,還具有抗腫瘤的功效,可有效延長病人的生存率。「特別是以補氣著名的黃耆,具改善癌因性疲憊的效用,已有藥廠萃取其成份製成『黃耆多醣注射劑』處方藥上市,造福許多癌症病人。」

整合中西醫給予病人最適切的協助

安寧療護在台灣推廣30年,在觀念及形式上也愈來愈多元豐富,但陳建宏坦言,台灣民眾仍以西醫為治療主流,即便末期啟動安寧療護時,也會因為病程延續、醫病關係熟悉度等考量,繼續銜接西醫體系的照護;因此中醫在安寧療護領域可提供的協助或民眾接受度、信任感的建立,以及服務案量上,仍有相當大的成長空間。

台灣安寧療護發展至今,觀念也逐步革新,在強調以病人為中心的整合照護模式中,安寧療護並非臨終時才有需要,反而應該在疾病診斷初期就可陸續導入,透過醫學專業協助病人減輕包括症狀或治療所帶來的不適,維持日常生活品質。

對此,陳建宏認為,中西醫不必涇渭分明的劃分,而應結合彼此長處,共同帶給病人更完整的照護。他舉例,當病人須要開刀、化療進行癌症治療的同時,「也可以導入中醫體系輔助治療,例如以提升氣血循環的中藥,或針灸穴位的方式,提振病人的元氣精神、舒緩不適,還能協助其儲備體力以渡過各種治療,並加強復原能力。」

安寧療護強調「四全」概念,除了對於病人及家屬身心社靈的全程照護之外,「全隊」的團隊合作概念,亦是相當重要的一環,陳建宏表示,「在病程前期,中醫可扮演配角,協助西醫改善病人的精氣神; 而當西醫的藥物及醫療方式都嘗試過後,中醫也能適時轉變成為主角,給予病人最需要的緩解協助。」

無論中醫或西醫,目地皆是希望協助病人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因此在治療方式及角色比重上,也期待可以逐漸尋到整合且具彈性的團隊合作模式,讓生命的最後一哩路透過中西醫攜手協助,得以走向圓滿。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