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鴻升早逝顯生命無常 醫籲:年輕人也要預立醫囑

作者: 
2020-10-06 自由時報|楊媛婷

 

生命一如四季遞嬗,有流轉榮衰,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從30年前推動安寧照護,該基金會2018年時透過千分問券調查發現,相較10年前,已有近7成民眾認為若患病已到末期,不需要急救;40歲以後者比例更超過7成。國健署署長王英偉則建議,援引球星Kobe、藝人黃鴻升(小鬼)英年早逝為例,建議年輕人也要盡早預立醫囑。

安寧照顧基金會調查20歲到70歲一般大眾,回收千分有效問卷所做的「台灣生命態度及安寧療護認知變遷」調查顯示,有越來越多的民眾,對死亡的關心度提高,不再那麼迴避死亡相關議題,曾思考過自身死亡相關問題的從2009年的28.1%成長為47.5%,思考過親人死亡問題的從37.4%上生成51.4%;並且當父母到了疾病末期時,也傾向告訴父母病情實況,從55.8%上升為72%,若是自己患病,更有接近9成不希望有病情隱瞞的事情,另外對於「末期病患不需要臨終急救」的觀念也從過去的近6成提高到近7成。

但該調查也發現,雖然民眾對死亡議題的關心度提高,但覺得自己準備好面對死亡的比例卻下降,另外也認為討論死亡相關議題需要契機,但對於具體該怎麼準備,認知不夠具體,像是幾乎所有人都贊成預立醫囑/遺囑,但有近6成民眾有想法卻沒有任何行動。

安寧照顧基金會透過座談會發現,很多人想要預立醫囑,但人生在最後階段時,家人不願意簽屬放棄急救同意書,或是推翻病人意識清醒前所立的醫囑,是因為擔心其他親人對其指控不孝等莫須有罪名。擔任國健署署長前,長期在東部推動安寧醫療照護的王英偉表示,不論是病人自主法令或是緩和安寧條例,都是希望當人們生命到了末期時,應該尊重病人自己的意願不該再藉由外力介入「延長死亡」,「延長死亡不是孝順」。

前副總統陳建仁也說,引用教宗方濟各2018年在聖派翠克節發表的詩歌:「河不喝自己的水/樹不吃自己的果實/太陽的光芒並不會照耀到自己/而花朵所散發的香氣也不是為了自己」表示「爲他人而生 是大自然的法則」,認為安寧照護是讓家屬跟病患都能感到平安。

基金會董事長楊育正表示,該會分別在2000年、2009年、2018年進行調查外,也會因應疫情的人心浮動再做統計,因此也曾在2004年做調查,今年因為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該會明年也會再度針對安寧照護議題進行調查。


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推動安寧照護30年,相關觀念已深入人心。(記者楊媛婷攝)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