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補給站】萬一奶奶想說再見呢?

作者: 
文.陳俞廷 圖.車庫娛樂

《別告訴她》以「根據真實謊言改編」的字幕為開頭,告訴觀眾這是一個奠基於親身經歷、由謊言包裝的改編劇本;而這部「謊言」究竟又反映出什麼樣的真實處境?期待這部雅俗共賞的大作,能引領我們思考家庭與生命的意義。

無論是病人或家屬都會盡量規避討論疾病以及死亡,這樣報喜不報憂的文化氛圍,在華人社會中尤其明顯,加上「我都是為了你好」的思維,即將走向終點的生命經常在家屬的「說」與「不說」以及病人的「知」與「不知」之間掙扎,然而這些善意的謊言只要不被說破,是否能夠在關係中留下善意抹去虛假?

《別告訴她》(The Farewell,2019)的故事線不複雜:中文不甚流利的比莉,每天與感情甚篤的奶奶通電話,某天從父母口中獲知奶奶罹患肺癌末期,將不久於人世,在家族親戚們一致決定向奶奶隱瞞病情的情況下,透過堂弟的假婚禮,讓各地親友們回老家為奶奶再次相聚。過程中長輩們認為:善意的謊言是為了分擔病人的心理壓力,「可是,萬一奶奶她想說再見呢?」只有比莉不捨奶奶失去道別的權利,可能無法完成未盡之事。

用溫柔的鏡頭語言 傾訴生命自主的掙扎

影片上映迄今奪得30多項大獎,橫掃逾150個獎項提名,其中不乏耳熟能詳的金球獎、日舞影展、影視衛星獎、美國電影學會及美國影評人協會等,由出生於中國並在美國長大的王子逸自編自導,鏡頭在美國華人移民的第三代(孫女比莉)與留居中國老家的第一代(奶奶)之間擺盪。有趣的是,當王子逸回到老家長春市進行拍攝時,真實人生中的奶奶與劇情無異,以為拍攝的是一場親人歸國參加婚禮的電影,而曾被診斷出末期重症的奶奶在善意的謊言下仍健在無恙,同時也的確由導演奶奶的妹妹飾演小奶奶。

當奶奶已屆疾病末期,甚至可能行將生命終點時,三個有著迥異的語言環境與文化背景、不同的倫理價值與道德界線的世代,分別如何看待生命及面對死亡?如何形塑關係與互動決策?整部作品不只柔軟地碰觸到醫療自主與安寧照護等觀念,更以細膩的鏡頭語言,取代生命終點可能會出現的火爆爭執。

謊言中有善意 善意中亦伴隨珍貴時光

電影中不斷出現圓桌吃飯的場景,讓華人社會特有的集體主義顯而易見,奶奶在劇中也多次提及「有個伴總比自己一個人強」,不禁讓人開始思考:被眾人善意的謊言包裹著,奶奶究竟是「有個伴」還是「自己一個人」?

王子逸在《紐約時報》的採訪中提到,許多觀眾在觀影後都有著相同的問題:「你覺得他們做的決定是對的嗎?」她坦承,其實她並不確定自己對於這個謊言的感受,也不知道什麼決定才是對的,但她意外擁有與家人相處的珍貴時光,「重要的不是用電影衡量不同族裔的文化,而是利用不同的敘述方式,分享多樣的價值觀。」導演無意(亦無須)給出答案,即使是生命也不應與死亡對立。

安寧療護並不同於一般大眾誤解的「等死」或「放棄治療」,也絕非「放手」與「不放手」那樣簡單,而是醫療照護團隊能夠提供病人與家屬的資源與支援,現行的《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與《病人自主權利法》,都是立基於提升病人的生活品質及尊嚴,讓家屬、病人與醫療團隊共同參與安排,能讓病人減少痛苦得以安然善終。

每段人生的結尾該怎麼走,可能是自己的決定,也可能是家庭裡一群人的決定,而每個家庭都有著自己的故事,讓富有彈性而非僵化制式的互動關係裡,潛藏著更多的可能性,回歸安寧照護中強調的人生四道(道謝、道歉、道愛、道別),更是我們回望自己與身邊親友面臨相關抉擇時,應該深刻思考的一點。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