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休息而非等死

2011/01/23 人間福報

許多人誤認安寧療護就是等死,被稱為台灣安寧緩和醫療之父、現任雙和醫院副院長的賴允亮指出,社會上有這樣的誤解,來自於不少患者送入安寧病房沒幾天就往生了,來不及替患者做疼痛控制、對家屬做悲傷輔導,似乎成為太平間的前一站,這樣的安寧服務其實失去它的真義。

賴允亮表示,安寧緩和醫療(Hospice Palliative medicine)從來就沒有死亡的意味,Hospice雖然翻譯為「安寧」,其實本身指的是「中途休息站」,一個人抗病魔如同開在高速公路上,累了需要找休息站暫時歇緩,之後還是可以繼續往前走。

安寧緩和醫療是醫療專科的一種,不過這個觀念比較新穎,至今只有六十年左右的發展歷史,世界衛生組織(WHO)曾就安寧緩和醫療下了一個定義:當一個人罹患了會使得生命受威脅的疾病時,應採取預防、治療、緩解的措施,以減輕所有的痛苦。

痛苦來自哪些方面呢?賴允亮指出來自身體上,患者會感覺很累、很痛、沒有食欲;來自心理上的害怕,擔心長久下去,會妻離子散或久病無孝子;來自心靈上,覺得自己不如往昔、活著沒有意義。

所以這個治療一點也不消極,在賴允亮看來,安寧療護是一個與各科一起照顧患者的專科,不一定要到疾病末期才開始進行,因為痛苦的感覺從罹病的早期就開始產生,安寧療護就是在非傷害性的方式下,努力讓患者不累、不痛,進而能再推向治療端;如果盡人事之後的治癒機率不大,也能夠幫助他尊天命,把時間拿來圓夢,珍惜與身邊人的相處,而不是痛苦地拚到生命嘎然中止。

賴允亮表示,從事安寧療護要有「ASK」技巧:A是態度(Attitude),對患者有同理心、同苦心;S是技巧(Skill),比如患者明明還有治療機會卻想放棄,這就是溝通的技巧不夠好所致;K是知識(Knowledge),醫療人員對疾病病程的專業判斷,讓安寧療護能有適當的介入時機。

去年九月起,中央健保局擴大了安寧療護的給付項目,從原本的癌症末期、漸凍人,又擴增了八項疾病別,均是在醫師判斷為不可治癒且病程進展至死亡已屬不可避免,患者透過簽署「預立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或是出示已簽署的「安寧心願卡」,表達接受緩解性醫療照顧,若到了臨終或沒有生命徵象那刻,不會施行侵入性的插管、電擊等心肺復甦術,可以安詳善終。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