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電影院】《潛水鐘與蝴蝶》

作者: 
聞天祥(名影評人)

 

2009/07/14

       【潛水鐘與蝴蝶】(Le scaphandre et le papillon,2007)改編自暢銷的同名著作,作者尚多明尼克鮑比(Jean-Dominique Bauby)原是時尚雜誌ELLE的總編輯,卻在壯年之際突然腦幹中風,全身癱瘓,只剩左眼還有反應。治療師協助他找到「拼字母、眨眼睛」的溝通方式,他才在出版社助理的協助下,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完成一本薄薄卻影響深遠的書。

       原著早在1997年就已出版,鮑比也隨即去世。電影卻在十年後才得以搬上銀幕,期間出現了包括盧貝松在內許多導演的名字,但最後卻由拍過古巴同志作家雷納多亞瑞安(Reinaldo Arenas)傳記電影【在夜幕降臨前】(Before Night Falls,2000)的美國導演朱利安施納貝爾(Julian Schnabel)來執導。看過電影後,也許會有人覺得並不如想像中勵志或感人,但這其實是一次忠於原著精神卻又不違背電影主體性的改編。

       鮑比的原著雖然令人更加看重生命,卻不是用勵志小語寫出的教科書,他以平淡的語調細訴自己的孤獨和絕望,原來改變的不只是他的生命和身體狀態,也包括了感受的更加敏銳。所以導演朱利安施納貝爾摒棄了傳統真人真事電影的平鋪直敘,而讓觀眾在一開始就靠近主人翁的生存狀態,並隨著他的思緒,或面對現實,或心中議論,或回憶,或幻想,彼此交替。敘事結構的靈活(但還不至於令人丈二金剛摸不著腦袋)抓到了蝴蝶飛行般的輕盈神秘。

       大架構已看到導演的詮釋觀點,更細微地從手法來看,充斥全片的主觀鏡頭,更讓觀眾從親密的視覺印象中,迅速感受主人翁的左眼視界,也讓攝影本身成為一種表演。傑努斯卡明斯基(Janusz Kaminski,【辛德勒名單】、【搶救雷恩大兵】)的攝影,居功厥偉。而這個獨特的手法,也讓男主角以外的演員,幾乎都要單獨對著攝影機演對手戲,也增加了表演的難度。大量的主觀鏡頭,表面上雖然剝奪了主角展現演技奇觀的機會,但馬修亞瑪希(Mathieu Amalric)依然成功地在出場的時刻,顯示了他的本領,在僅剩的篇幅裡,成功體現了外型的巨變,並以出色的口條讓主觀鏡頭更有魅力。

       所以【潛水鐘與蝴蝶】真正的動人之處,應該是那種敏銳。他彷彿劃破朦朧般地呈現了生命許多被忽略的枝微末節,甚至對他人有了一種溫善的體諒。因此電影如同主人翁,去捕捉到兒子為主角擦拭嘴角時的擒淚、或是孩子的媽替他與現任女友「翻譯」電話內容的心境、甚至延伸到老父親(瑞典老牌影帝馬克斯馮西度Max von Sydow飾演)無法踏出門口的不便,將心比心......。生命的功課,本來就該點滴而細膩地被完成,而這正是原著和電影所做的。

* 本網站之課程內容、講義、文章之版權所有, 請尊重作者智慧財產權;若需使用須經作者及本會授權同意,並請註明出處及原作者。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