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病房中的等待與人權

2012/02/02 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安寧病房就是病人等死的地方是吧?

答案「是」,也「不是」。 生、老、病、死是生命必經的過程,誰也避不了,差異只有病症的嚴重性和發生率。隨著台灣人口年齡逐漸走向高齡化的高峰,各大醫院因應社會情勢,陸續設立了「安寧病房」,協助末期病患享有尊嚴的照護,也讓病患家屬有喘息的時間。有時候,一些急性症狀獲得控制後,主治醫師就會讓病人出院返家。所以,安寧照護不應該是被抗拒或被懼怕的醫療選擇。

安寧病房的特色不像一般急症病房採取較激烈性的醫治方式,而是讓病患享有「無痛」的緩和療護並兼顧生活品質,在注重全人、全家、全程、全隊的面向下,除了病人和家屬參與,醫院的療護團隊包括主治醫師、護士、社工、志工、營養師、藥劑師和宗教師等人員,共同協助末期病患走向短暫的恢復或即將到來的終點。安寧照護不僅可以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也可以讓病患在世的時候,更有尊嚴的活下去。

預立醫療自主計畫 減輕家屬痛苦與焦慮

立法院在去年初2011年1月10日三讀通過「安寧緩和醫療條例部份條文修正案」,明訂「經醫師判定罹患之疾病無法治癒,且病程近期內進展至死亡已屬不可避免之末期病人,在臨終時得以選擇不接受心肺復甦術(CPR)」,這就是所謂的放棄急救(Do Not Resuscitation / DNR)。

安寧照顧基金會副執行長陳怡蓉表示,當她們在宣導安寧療護時,得分眾宣導,一是針對末期癌友和銀髮族,一是針對青壯年齡層人士,但是青壯年人大多認為和他們沒有直接關連,所以成為較難宣導的族群。可是青壯年人也有家人,萬一必須抉擇時,觀念就會影響醫護人員溝通時的接受度。

近年來,該基金會也積極宣導「預立醫療自主計畫」(Advance Care Planning),這是為了預防有一天意識不清時,這計劃可以減輕家屬和親友為昏迷者做決定時的痛苦、疑惑與焦慮。

「預立醫療自主計畫」包括:

1. 是否希望使用維生醫療設備? 2. 臨終是否要急救?

3. 訂定醫療委任代理人? 4. 希望走完人生的場所?

5. 當事人的心願與牽掛? 6. 確定選擇安寧緩和醫療及器官捐贈的意願、身後事的安排?

人生終點精華  家人兒女陪伴

三軍總醫院內湖分院的「寧境病房」護理長賴惠文表示,反對病患進入安寧病房的家屬都是親自接觸後,才會對安寧病房的功能有所改觀。她很欣慰看到安寧病房的設立逐漸在各醫院擴展開來。安寧病房對病患採取緩和療護,醫師會對症逐漸加強止痛劑,減輕末期病患的痛楚。有些病患住了一陣子後,還可出院返家繼續接受居家照護。所以,安寧病房並非等待死亡的場所,末期病患也享有善終的人權權益!

除了醫護和社工的加入,安寧照護的環節中,最重要的成員是心靈宗教師,他們負責減輕病患心靈的焦慮和恐懼,引導病患正面看待生命最後旅程。在安寧病房擔任宗教師已經12年的的釋傳願法師,一路用言語和行動陪伴安寧病患走至人生終點,從小至十幾歲的小孩到百歲老人都一樣,有時用完餐後,人就去世了。她欷噓人生的無常,但也讚揚把最後日子過得有意義的患者:

「許多患者利用了這段時間完成很多事情,見了想見的人,用餘力去想還有什麼事情要完成,反而這段時間成了他們人生的精華。」

「真正放棄生存念頭的安寧患者很少,他們都是擔心拖累子女和家庭,才佯裝堅強。」

「其實,他們心中最盼望的是子女的陪伴,不是外勞。」釋傳願說。

記者 林建成 / 台北報導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