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病房的心靈宗教師

2012/02/02 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除非不得已,大部分人應該不會想主動接觸或走近醫院的安寧樓層。採訪結束後,經過往生室,聽到門內傳來陣陣助念聲,這是生命過程的一種震撼教育。

雖然這種情形對於在安寧樓層工作團隊來說縱有不捨,但也得放手。工作團隊每天最大的責任是如何讓疾病末期患者過得舒服,走得安穩。安寧照護的工作團隊有:主治醫師、護士、藥師、營養師、社工、志工和心靈宗教師。

雖然每位安寧照護的成員都具有不同的功能,但是對末期病患來說,心靈上的慰藉遠比一切都重要。因為末期病患平時不說的心事,都會說給心靈宗教師聽。於是,宗教師便可轉達家屬親友,或連結社會團體助其心願完成。

在台北三軍總醫院內湖分院「寧境病房」擔任心靈宗教師的佛教比丘尼釋傳願,問她為什麼要擔任這種角色?她說她來自中醫家庭,可是藥方雖可療醫病症,卻無法撫慰心靈;況且她是位佛教僧人,在研讀佛經的同時,她也想力行教法,於是便自願到安寧樓層陪伴照顧末期病患。這一做,就是12年。

釋傳願表示,因為大眾對於「安寧病房」的誤解,一直認為這是等死的地方,所以很多家屬都得等到親人已經昏迷或癱瘓了,才願意讓親人進入安寧病房。當家屬實際接觸安寧病房的設備和團隊後,才會感受到安寧病房和加護病房的差別,安寧病房特有的照護和陪伴。療護團隊不會因為患者瀕臨死亡,就隨便處置。

「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喘息地方,積極處理身心靈的,就如同加油站和休息站一樣,休息夠了,再繼續奮鬥。」

「透過實際的陪伴和支持,就能瞭解真實的無常。有時我吃頓飯回來,病人已經去世了;有的病患唸佛完之後,就安詳走了。這些年來的經驗累積,我已經可以脫離情感的牽絆,以超脫的角度看事情,這樣才能支持家屬。」

「我最感動的是這裡聚集了『善的力量』,人與人的支持和陪伴,產生繼續走下去的力量。」釋傳願語氣平和地說。她記得曾有位修女病危,教會神父沒能及時趕到,釋傳願便陪著修女走到最後。

在安寧病房,生病並不是患者一個人獨自面對,而是有醫護人員、志工、家人一起陪伴患者。「家屬是安寧療護非常重要的角色!可是,我看過很多子女很少來探病或把病人全交給外勞,更有完全不理睬病患的家屬,這對患者造成心靈的創傷!」釋傳願似乎看盡死亡終點,也看盡世間親情的冷暖。

「許多患者利用了這段時間完成很多事情,反而這段時間成了他們人生的精華。真正放棄生存念頭的患者很少,他們都是因為擔心拖累子女和家庭,不想子女們擔心才佯裝堅強的。其實,他們心中最盼望的是子女和家屬的陪伴,不是外勞。」釋傳願說。

釋傳願相信信仰是很好的支撐力,如果病患信仰不同宗教,她會轉介給相關宗教單位派員關懷。雖然臨終的結果一樣,但面對死亡的恐懼點是不一樣的:小孩擔心的是還要受多少苦痛?而成人關心的是死後要到哪裡去?病人感到恐懼,就會產生焦慮。

所以,聽喜愛的音樂和閱讀書籍,都是很好的平靜方式。釋傳願推薦末期病患和家屬閱讀好書,例如天主教單國璽樞機主教的「生命告別之旅」,「學會說再見」、「假如我死時,你不在我身旁」、「好走:臨終時刻的心靈轉化」、「西藏生死書」…等,對病患的心靈都有所幫助。

安寧病房不是一般大眾想像得那麼消極,而是積極地協助病患死得有尊嚴,在世間發出最後的光與熱。安寧病患的人生最後一堂課,便是由宗教師來教導,走完全程。

記者 林建成 / 台北報導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