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清醫療極限與無效醫療

2012/04/13 人間福報

台中市長夫人邵曉鈴及星星王子在「葉克膜」協助下,僥倖從鬼門關撿回一命,讓許多家屬指名「葉醫師」為親人救命。葉克膜並不是醫師名字,是一種體外維生系統,英文縮寫「ECMO」,直接音譯「葉克膜」。

葉克膜是人工心肺的組合器,可以讓受損的心肺休息,靜待功能自行恢復或心肺移植的機會。換言之,葉克膜只能維持病患生命跡象,為醫療團隊爭取更多診療時間,但無法治癒疾病。

台灣使用葉克膜的技術領先國際,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經由葉克膜搶救,六成患者歷經一個月艱辛後死亡,幸存的四成患者,平均住院兩個月,出院後三個月仍存活者只有兩成。葉克膜使用者平均住院花費超過一百萬,每年耗用健保資源約十億。

醫療處置講求適應症,葉克膜也不例外。葉克膜適用於急性心肌梗塞、心因性休克、呼吸窘迫症等急重症病患;對於癌症末期、CPR過久、沒有CPR的到院前死亡、沒有目擊者的心跳停止,或合併多器官衰竭的病人都不適用。

由於民眾過度期待,造就台灣葉克膜使用人數世界第一的怪現象,濫用葉克膜也成為「無效醫療」的典型實例。「無效醫療」是指醫療結果造成永久植物人狀態,或永遠倚賴加護病房的照護。台灣目前已有上萬名植物人,每年耗費二百六十億的健保費,這又是台灣另一個「世界第一」。

過去醫療訴訟,鮮少追究過度醫療的案例,也促成醫療人員防衛性醫療與迎合民意的心態。此外,媒體偏向報導成功個案,民眾得到的訊息,百分之七十是成功案例,加上國人缺乏生老病死的生命教育,臨危時自然會想「無所不用其極」。

葉克膜使用時間愈長,出現併發症機率愈高,甚至有併發氣胸、血栓等風險,不少人更面臨截趾或截肢的命運。既然多數急重症病患裝機後仍不治,有必要讓家人歷盡苦楚,只為卑微的留下一口氣嗎?

只要預先簽署「接受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或「不實施心肺復甦術同意書」,當醫療團隊判斷病情不可恢復、即使裝機後存活或復原機會渺茫,或不適合接受心肺移植者,就不會使用葉克膜或電擊、插管,好讓病人尊嚴、安詳地離去。

作者為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安寧病房主任 黃建勳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