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電影院】面對生命的真相—從《被遺忘的時光》談起

作者: 
李達義

 

2010/12/14

       生命的真相是什麼?是摯愛的家人?是成功的事業?還是不朽的功績?觀看《被遺忘的時光》之後,我們會發現到頭來在生命終點等候我們的,或許只是不折不扣的荒謬與無常。

       《被遺忘的時光》是國內勤耕不輟的紀錄片導演楊力州的最新作品,楊導演和他的後場工作室的所有工作人員,以無比的工作熱誠和耐心,深入萬華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貼身記錄拍攝,最終呈現出一部細膩、感人和充滿人性關懷的佳片,為長時期在媒體上弱勢的老人族群,說出說不出卻又珍貴無比的人生命題。

       影片圍繞著五位失智情況不等的可愛老人家:景珍奶奶、良文伯、水妹、王老師和尹伯伯,除了拍攝他們在中心的日常生活外,和家人的互動也是紀錄片的重點。特別是曾有家暴紀錄的良文伯和小女兒敏美之間,因為必須照顧爸爸而重新建立信任的段落,更是讓不少觀眾紅了眼眶。

       老化是通往死亡的道路,而失智症或許是讓我們這些所謂擁有「正常心智」人們最害怕的一種症狀。影片的宣傳詞:「記得我愛你」,一語道破我們這些「尚未失智」的人所懼怕的事—是不是有一天我們也會什麼都不記得了?那些我們現在用生命保護的珍貴事物:親情、友情和愛情,是不是真的只是上帝和我們開的一個小玩笑?

       民間信仰裡認為要投胎之前必須要喝「孟婆湯」,而在前往投胎的途中必須經過一條「忘川」,橫跨在忘川之上的唯一橋樑是「奈何橋」。仔細想想,失智症不正是這種說法的隱喻嗎?如果我們不放下人間走一遭最最珍貴的事物—記憶,我們是無法輕盈地前往另一個世界,不論這個世界是佛家所云的極樂世界,還是基督教或回教的天堂。

       其實,人的意識也不是像我們想像的那樣「清明」,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作夢。每個人都會作夢,不論我們接不接受心理分析的理論,主宰夢境的不是意識就是潛意識。而在夢中我們一定都有「變形」的經驗:夢中的某個人是我們認識的一些人的組合,亦即,他在這個時刻是某某某,在下個時刻變成另一個人。甚至,在同一個時刻內,他就同時是數個人。這表示人的內在世界是千變萬化的,恐懼(特別是失去愛人的恐懼)、壓力、和擔憂,都會引起內在無數微細到難以察覺的連鎖反應。當這些反應累積到一定地步時,我們會產生內在意識強於接受外在刺激的狀態,也就是產生幻覺,各種各樣的所謂精神疾病也就建基在這強弱不等的幻覺上。

       或許,《被遺忘的時光》給我們最珍貴的一課,並不止於引發我們眼淚的一刻。誠然,人間的種種情感固然珍貴,但在走向生命終點的路程上,我們可以說接受安寧照護者、年老失智者、以及所有在嚴重疾病邊緣掙扎的病友,他們比我們更接近人生的真理—唯有放下人生的重擔(特別是所愛),天使的翅膀才能舉起輕盈的我們,帶我們回到真正的安息地。

* 本網站之課程內容、講義、文章之版權所有, 請尊重作者智慧財產權;若需使用須經作者及本會授權同意,並請註明出處及原作者。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