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遞幸福的感覺-《讓日子多一點生命–安寧病房的美味大廚》書序

作者: 
張嘉芳(時任安寧照顧基金會執行長,現為樂山教養院院長)

 

2011/05/13

末期臨終病人需要什麼?

       長期在安寧療護領域工作,宣導談論死亡,期待每一個人對於自己未來有朝一日也將成為「末期臨終」病人的事實,作好準備;同時,也為現階段生命已將邁入終點的末期病人努力,透過醫療團隊的專業,提供病人與家屬最合適的照顧。

       安寧療護強調身心靈的全人照顧,每一個人,在身體受到疾病症狀或疼痛的干擾,一定也會影響心理與靈性的平安程度,遑論是末期病人。惟有提供具品質的身體舒適照顧,才能帶出心理問題的談論與調適,進一步去尋求此生所為何來?此後往那裡去的生命意義與靈性層次的問題。

       吃,是生理需求中,最基本的一環;對台灣人來說,更是代表一切精力的來源。許多的病人在末期時,因著食慾減退或疾病因素,而食不下嚥,看在家屬的眼中,實是著急而難以忍受的。對照顧者而言,眼見病人所受疾病的苦,往往無能為力;因此,格外期待盡其所能作好一切生活的照顧,如特別在病人的食物準備上下功夫。一方面,用心研究什麼樣的食物對病人最好、最營養;另一方面,也是讓自己感受到稍有能力來分擔或緩解病人的苦。

       然而,由於病人的病狀,往往因食難下嚥而不易成全照顧者的美意。面對被拒絕、或是自己如此辛苦付出,卻只換來病人一口即拒的結果,也甚覺委曲。因此,進食與否,常常成為病人與家屬心中不斷拉扯的難題。

       2010年某次在一電視台節目錄影的當下,巧遇傅培梅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執行長,乍聽聞「傅培梅」老師三個字,腦海中浮現出年幼時在電視上看到的「傅培梅時間」節目,傅老師巧妙地將一些看似平凡無奇的食材,經過巧手與廚藝,化成一道又一道美味的佳餚。讓在電視機前的人,味蕾被挑動彷彿聞到棚內美食的滋味。烹飪是一門藝術,也需要天份,即便相同的食材、相同的食譜,仍然能夠煮出不同的風味與感覺。

       當傅培梅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表達有意為臨終的病人作公益服務時,腦海中首次將安寧療護與廚藝,這看似完全搭不上線、碰不在一起的兩個領域扣在一起。什麼是我們共同的信念?正是感受到「幸福」的滋味!

       正如本書中的主角大廚,因擅於料理美食羸得尊是乎敬與名聲,卻在安寧病房的服務中,找到了身為廚師的意義與不凡之處。對於末期病人來說,即便生命將逝、此生的旅程即將結束,但身體、心理、靈性上需求的滿足,並不因身體的孱弱而消逝。尤其,一頓能夠勾起過去記憶中的幸福滋味;口腹的需要的滿足與被愛的感受,即使一口便已滿足。

       我們共同在尋找與努力的,不過就是為末期臨終的病人傳遞那份被愛與幸福的感覺!

轉載自時報出版出版之「讓日子多一點生命 – 安寧病房的美味大廚」書序

* 本網站之課程內容、講義、文章之版權所有, 請尊重作者智慧財產權;若需使用須經作者及本會授權同意,並請註明出處及原作者。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