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療護是什麼? 即善終

2014/01/16 台灣新生報

【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 2014/01/16

台北馬偕醫院院長楊正育表示,「如果我道別的那天來臨,也無需為我悲傷,我知道,我的人生十分滿足而無憾,我早已將要完成的事,往‧前‧移」;陽明大學附設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陳秀丹說:「人生無常,把握當下,適時的放手才是真愛。」

台北馬偕醫院院長楊正育表示,多年前曾寫給女婿一首小詩,為了安慰當時思念母親的他;也曾用它來安慰病患;如今,也要將這首詩送給我的子女,以及生命正與死亡相望的每一位父母及病患。詩中的內容如下「當你們不再看見我的時候,孩子,我卻從不曾離去。早晨,陽光照進你的門窗,你是否感到溫暖?孩子,我就在你的身旁。日落時,微風拂過樹梢,在沙沙作響的枝葉聲中,孩子,你可聽到風中夾雜著我的言語?夜深時刻,當清涼的月光從門縫滲入,那時我正躡手躡腳,深情的凝視著你,我的孩子,縱然你從此不再看見我,我卻從來不曾離去。」

安寧照顧基金會從1990年成立至今,20幾年來,推動末期病人的全人式的安寧療護,讓大家最後一程在身心靈都受到照顧。什麼是安寧療護呢?簡單說來就是「善終」兩個字而已,但它照顧的層面,是所有醫療科別中,管得最寬、做得最深入,要讓過世的病人走得安詳、維持尊嚴;還要讓活著的家屬,減緩哀傷。

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長林建德表示,善終是一個城巿進步的指標,把這件事做好,不必要的醫療支出可以減少。根據監察院民國101年的報告,末期病人如果死亡前一個月接受安寧療護,每人的醫療費用可以減少20萬元、一年可省下20億元健保支出。善終,還可以幫助家庭關係、重建倫理,全家人一起守著親人最後一段路,把要交代的事說清楚,活著的人心裡不會愧疚,遺憾可以少一點。

現在,台灣一年大約有將近15萬非意外的死亡人數,只有1萬多人在末期接受安寧療護,比率只有一成左右;主要都是,大家沒有及早去做好準備,兩千3百多萬人口,只17萬人預立安寧緩和意願書,疾病進入末期時,就沒辦法好好表達自己的意願,要讓家人代替自己去做那個決定,也很殘忍。

基金會一直在推動預立醫療自主計畫、就是ACP,希望大家早一點去想好,如果有一天,生命進入末期,你想要什麼樣的醫療?要不要插管?要不要電擊?這是自己可以選擇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和你的家人,好好說清楚,讓家人了解你的想法。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