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立遺囑 揮灑最後一程

2014/02/25 聯合報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

預立遺囑之洪瓊瑤阿嬤。 記者蘇健忠/攝影

預立遺囑之洪瓊瑤阿嬤。 記者蘇健忠/攝影

「萬一治療沒有效果,我不接受任何的急救」,八十七歲的洪瓊瑤從皮包裡拿出一張泛黃的紙條,這是她在四年前和老伴共同寫下的願望;慈濟大學公衛系教授葉金川則在去年交代家人,如果有那麼一天,他不要無謂的維生治療,寧願捐贈器官,骨灰撒在七星潭外海餵魚。

目前住在三芝雙連安養中心的洪阿嬤,早在卅年前就為生命旅途的最後一程做好準備,希望有尊嚴地走。洪阿嬤的女兒陳小姐說,父母親自退休後就選擇住在安養中心,不想造成孩子負擔。

民國九十九年,洪阿嬤和老伴兩人同時預立遺囑,並簽下「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在臨終前放棄心肺復甦術並選擇安寧緩和醫療。兩年前,身體硬朗的老伴,因心臟病突然發作,先到天堂報到了,由於他生前不喜歡麻煩別人,簡單的告別式只讓少數親友知道。

同樣的,洪阿嬤考慮到一對子女因為經常不在國內,即使再漂亮的墓園也無暇管理,所以她和老伴早早就選擇福德公墓山上的樹葬區;未來她的骨灰就會葬在老伴的旁邊,一起回歸自然,以大地為枕,一起看星星。她說,自從預立遺囑之後,她覺得人生沒有什麼可掛慮的,相反的,「現在每多活一天,就多賺一天。」

今年六十二歲、自稱為「老頑童」的葉金川,則在去年前往喜馬拉雅山脈的安納普納基地營前,由於考慮到此行多少具有危險性,於是事先立好遺囑;他在「給兒子們的一封信」中交代兒子,不要替他立墓碑,也不要做墓園,火化後的骨灰,大部分作成魚飼料撒在七星潭外海,「因為我吃太多魚了,希望把我自己回敬給魚吃」。另外,剩一小撮骨灰則葬在合歡山北峰。

「萬一有一天沒醒過來,不要串通醫師凌遲我」,曾任衛生署長的葉金川說,氣切管、尿管和胃管只會讓他走得牽絆,至於「心臟升壓劑、洗腎、葉克膜,省省吧!健保都快倒了!」身上有用的器官則可捐給需要移植的病人,「至少我的腎沒有虛。」

葉金川表示,以前的他就像電影「一路玩到掛」一樣,會列出未完成的夢想清單,然後一一去實踐自己未完成的願望。

花蓮慈濟醫院心蓮病房主任王英偉說,醫療科技進步,許多瀕臨生命末期的患者依賴儀器存活,有時「很難死」,但延後死亡其實非常痛苦,也浪費醫療資源。他認為,預立遺囑和訂下醫療自主計畫,是鼓勵民眾從自己身體還健康時,就事先計畫好生命的最後一程該怎麼度過,以及最後的醫療選擇,可讓個人生命的自主權得到最大的尊重,更免去家人日後面臨無法抉擇的困境。

【2014/02/25】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