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長照機構基督徒靈性關懷師 極為欠缺

2014/10/24 基督教論壇報

2014-10-24 | 記者李容珍

3027-large

邱仲峯醫師

「很多人都在花時間延長病人生命,卻有極少數人守在病人身旁走完人生最後一程」、「很多人從未想到死亡,當他們不會處理分離和失落時,就去自殺」、「靈性安適感才是我們的生活指標」。

臺北醫學大附設醫院副院長、癌症中心主任、放射踵瘤科暨安寧緩和醫療科主任邱仲峯醫師,於十月18日舉行的「重症與安寧病患靈性關懷訓練」最後兩場課程中,以自身投入重症與安寧病房靈性照顧的實務經驗,談到重症及安寧病患的禾場非常大。所以他建立一套靈性關顧和訓練模式,讓更多有意接受訓練成為靈性關懷師者投入。

靈性問題牽動身體心理

他表示,除安寧病房外,全台灣長照機構政府登記的有380多間,加上沒有登記的有1000間。長照法三讀通過後,規定每個長照機構要配靈性關懷師,現在靈性關懷師幾乎都是法師,且有一千人拿到證照,「我們如果不做就給別人做!」

邱醫師表示,一個人的靈性會牽動到本身的生理和心理。有的時候身體問題根源在於靈性,如能解決對方靈性問題,心理和身體才會同時得到解決。例如一個人嘴破,中醫說是,火氣大,西醫說欠缺維他命B,如果還醫不好,專業醫師都知道是這個人身體免疫力有問題,而問題來自於生活有問題、心理有壓力、靈裡不平安。

即將面對死亡的人,更為明顯,必須幫他們解決生命靈性的問題,才能讓他們得到靈性安適感。當一個人靈性需求不能得到滿足,就會產生身心困擾。他引用一篇論文指出,在美國末期接受安寧療護的人,據統計有88%的人說,他們有靈性上的需要,但接受靈性照顧的人僅有6%,顯見有太多人需要「靈性關懷師」。

靈性是最被忽視,而我們比較少去練習從事的事情。「你有甚麼放不下與不能原諒的?」他說,要接近一個病人,從寬恕與被寬恕做起,多半病人都願意分享。

最後一天也可以靈性平安

他分享剛踏入安寧病房擔任住院醫師是從賴允亮教授和一位中醫師的鼓勵下開始,當年也是馬偕醫院設立安寧病房那一年。沒想到剛進去時,根本沒機會幫助病人,因為進來的病人都已經快要死亡,身為醫師只要宣告幾點幾分死亡,失去當初設立的意義。

直到他有機會在安寧病房,協助教會一位小姊妹和媽媽、哥哥三人,原諒送進安寧病房的父親過去曾經遺棄他們,讓他們的父親能平安地走,進而帶領她的父親在臨終前決志信主。

她父親離世前寫下紙條說:「邱醫師,謝謝你,最後這幾個小時,是我人生最快樂的時間。」從那一刻開始,讓他意會到,原來在人最後一天也可以幫助一個人「靈性平安」。

現在台灣的醫療團隊多半能幫病人身體痛苦減到最低;在心理層面上,有很多社工和心理人員進駐到醫院和安寧病房,協助臨終病人心理的期待和願望。

近年來的努力,這方面進步非常大,因為它已被列入評鑑標準。但在瀕臨死亡相對困難的部分是「靈性關懷」仍然停頓,原因是我們民族性不太去想靈性的問題,相對很多人從未想到「死亡」。

死亡教育愈早愈好

他在「人生最後一堂課-死亡學與靈性關懷」中表示,很多人沒學過死亡學,失戀就去跳海跳河,不會處理分離和失落。死亡學應從幼稚園到大學一系列完整教育、但目前停留在大學通識選修課程,沒辦法很多人接受學習訓練。學校沒有教,政府和教育部沒有往下扎根,只好自己教。

他常用每年寫遺囑的機會,幫他的孩子做死亡學的教育,讓他的孩子知道父親不可能陪他們一輩子。如果父親離開時,孩子必須要做甚麼事,他們必須有這概念和準備,間接訓練他們思考一些事情,即便遇到甚麼狀況,心裡的哀傷和悲傷就不會過度。

死亡教育愈早開始愈好,內部愈討論會愈健康。就死亡學心理學來說,一人預備死亡需要六個月,但是全台灣安寧療護的病人平均剩不到一個月,甚至還有只剩三天送來安寧療護。正規需要六個月才能引導患者從谷底翻身健康面對死亡,不是要進安寧病房才做,現在就可以預備,而且愈早愈好。

這些教育幫助我們提早面對死亡失落和分離,看清人生的需要在哪裡。「善終」的定義是死而無撼靈性平安,靈性照護的基要是「愛」。

靈性關顧是場屬靈爭戰

他提到靈性關顧的五面向:發現或尋求生命的意義、經歷希望、寬恕或被寬恕、愛與被愛、與至高者的關係;以及三階段:自我承認、深入探討原因、找到解決方式,透過不斷地自我評核,了解進行到那個階段。最後他引用以弗所書六章12節經文,談到人生的問題要以靈性來突圍,靈性的照顧就是「屬靈爭戰」,在這場域中要能得勝及助人得勝。

這項由安寧照顧基金會、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護理部、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癌症中心和基督教史懷哲宣道會等主辦的訓練課程,於十月17、18日在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第二醫學大樓第二會議室舉行,有十多位講員分享。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