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用語分歧 各地掀起「正名」之辯

2015/05/02 安寧照顧基金會

【本報訊】安寧照顧、安寧療護、緩和療護、姑息醫療、紓緩醫療、寧養服務、慈懷服務、康寧服務、善終服務…,這麼多名詞,講的都是同一件事─安寧療護;名稱不同,內涵是否也有差別?安寧的「正名」,成為此次亞太地區安寧學術會議的重要議題之一。

相關安寧名稱的爭議,從會前華人高峰論壇就點燃; 大陸官方稱為姑息治療,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沿用此說法,也用姑息緩和療護,但「姑息」予人放棄、忍受、縱容負面印象,大陸有些地區考慮民眾的接受度,另而改用寧養服務一詞。另外,大陸的安寧推廣主要始自李嘉誠基金會,李嘉誠說,他相信華人多不喜歡「善終」說法,所以該基金會的推廣機構統一稱為「寧養院」; 至於歐盟,則稱為緩和療護或舒緩療護,香港用紓緩、善寧、善終等詞取代,新加坡則有慈懷、懷安等說法。 

香港從事安寧療護推廣的郭愛玲醫師也針對此,深入調查有華人區及世界相關安寧的中文用語,發現不僅各國不同,同一國裡也有很大分歧; 有些是醫界和民眾用語不同,有些是官民不同,其中,台灣雖有安寧照護、緩和醫療、安寧療護之不同,卻是其中最一致的,她認為這是拜2000年率先通過施行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之賜。 

不止中文如此,英文亦有同一困擾; 英國的世界安寧緩和醫療聯盟執行長大衛﹒蒲瑞爾也在會中發表他對英文Hospice、palliative care等用語分歧的看法;他的結論是異中求同,經比較這些詞彙,意義相似處仍比相異多,他和郭愛玲都認為,每個名詞從創立到為各方接納,多經過一定過程,其中有文化、哲學、甚至宗教意涵,必須予以尊重;安寧照顧強調是用心服務,只要尊重服務對象,以同理心為對方設想,名詞的歧異不會造成通的困難。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