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助病患自殺 不是醫療行為 國際修法聲浪日高 醫療團體應表態

2015/05/03 安寧照顧基金會

【本報訊】隨著人口老化,癌症等慢性病罹患率驟增,近年來全球各地相繼掀起安樂死論戰,部分國家甚至激辯是否應立法允許醫師協助病患自殺;即將接掌英國腫瘤安寧療護醫學會理事長的英國女爵士、愛蘿娜﹒芬蕾(Ilona Finlay)教授指出,主張死亡自主權也是人權一部分的聲音,不斷挑戰既有法律,很難預測未來協助病患自殺是否也成了醫療服務選項?現在起所做的每件事,都將左右未來的決定,第一線醫療人員須勇敢面對問題表態,沒有逃避的空間。
 
芬蕾指出,自殺並不是非法,非法的是鼓勵、協助他人自殺; 醫師是有執照的專業人士,深受病家及社會信任,是否該開放其以專業技術奪取他人性命? 不應由醫師來決定。她認為,有關死亡權爭議和協助自殺事件常經媒體大幅報導,影響了一般民眾對此認知,以為安樂死或經由他人協助自殺,是解決痛苦方法,自己有權決定。而多數相關團體對此保持沈默,有些則表達中立態度,認為可視未來立法、修法決定;不過,協助自殺畢竟不是醫療行為,也與安寧療護強調生命尊嚴與照護品質信念有所衝突。
 
在討論病患的死亡決定權時,芬蕾強調有幾個前提: 一是病患是否得到正確和清楚的訊息? 有些病患自認來日無多,而不願再受苦;事實上,生命存活期很難預測,診斷也常見錯誤;她就曾碰到一位經三位醫師診斷只剩三個月存活期的病患, 24年後的現在,她還常跟他一起午茶,反而是他一向健康的太太先他而去。
 
其次,病患的認知和身心狀況是否適於做決策?以運動神經元疾病(ALS)患者為例,研究顯示,有三成認知已受損; 最後是病患的意願。臨床上,確實可見許多病患一心求死,但,再堅強的求死意志,在不同情境下,仍可見其波動變化和反悔。芬蕾就曾遇到一位老太太一心求死,強調自己心靈早已凋亡,卻苦於需要他人協助,才能結束軀殻的生命。 芬蕾偶然獲知她喜歡做臉,一天來到病房,為她按摩、做臉,她掏出腮紅,幫老太太化起粧來,照完鏡子後,老太太說,她發現自己像個女人了!半個小時,心情翻轉了過來。
 
芬蕾強調,其實,病患最難克服的是絕望和無助,常因而陷入憂鬱,求死反而是一種求助的表徵; 有些人擔心成為別人負擔,希望早日結束生命,但這個決定卻不是他們擔心拖累的人所樂見。因此,她指出,醫療工作者要做的是傾聽,以同理心了解病患求死的內在訊息; 芬蕾推崇中文「聽」字饒富深意,除了耳朵,還有一顆「心」,這才是聆聽的真義。想了解病患真心,安寧團隊必須接受嚴謹專業訓練;即便是安寧病房的送餐人員,他們工作時和病患閒聊,也常可聽出絃外之音,千萬不要忽略這些來自第一線所接收到的病患真正訊息。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