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者的態度/同理病人苦 充分溝通死

2017/04/09 自由時報

〔記者林彥彤/台北報導〕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長楊育正曾是國內「接生大王」、婦癌權威,他指出,醫療不只尊重「生」,還要能同理患者的「苦」,充分地溝通「死」。未來《病人自主權利法》實施,醫師怎麼與患者溝通「何時要停止實施心肺復甦術」、「停止維生醫療的抉擇」?同步搭配安寧療護,以減少人生最後一段路所承受的痛與苦,才是真正的「醫療」。

楊育正清楚記得曾治療一名卵巢癌患者,因腸道阻塞,得要靠注射營養液維生,治療讓患者腹脹如鼓、呼吸困難。患者痛苦地說:「這種痛已經是超越嗎啡可平息的痛。」「我已經到了生命和忍耐的盡頭,只求安詳去世。」

幾年後,楊育正成了淋巴癌患者,化療副作用讓他連吞口水都痛;從醫師變成病患,讓他更深刻明白病患想要表達的痛苦。

歷經醫者、病人雙重身分後,楊育正深刻體會作為醫者更重要的是人文關懷,看到病人身體上所承受的「痛」與「苦」,遠遠超越計算國家醫療耗費的成本。

楊育正引述希臘「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的說法:「我們只能偶爾治癒疾病,經常可以解除痛苦,但永遠可以給予安慰。」認為這段話點出了醫療再進步也有其極限,但醫師與患者不該忘了身為人的本質。

他認為,醫療不只要尊重「生」,還要能同理患者的「苦」,與民眾充分地溝通「死」,醫治病痛,也療育身心苦楚,才是真正的「醫療」。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