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達仁將安樂死 專家:喚起重視臨終照護

2018/06/07 蘋果日報

前資深體育主播傅達仁被診斷罹患胰臟癌,嗎啡也無法解除痛楚,今將在瑞士「安樂死」,呼籲國內推動安樂死立法,對此,身為婦癌部主治醫師、淋巴癌患者,現為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長的楊育正表示,傅達仁的發聲,有助喚起國內民眾對生命末期照護的重視,他認為明年即將上路的《病人自主權益法》能補足《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的臨床覆蓋面,讓臨終照顧更加全面,但相關概念尚待民眾了解,討論,因此安樂死的立法目前尚未有急迫性。

楊育正說,他一直有關注傅達仁,傅的發聲特別有助在台灣從事生命末期照顧的醫療從業人員及社會大眾,可以重新檢視對於生命終點照顧的品質。

楊育正指出,安寧療護觀念於1967年由英國社會工作者桑德絲(Dame Cicely Saunders)於倫敦提出,相關思潮在 1980年代傳入台灣,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於1990年成立、台灣第一部關於安寧緩和照顧的法案《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於2000年所公布;經過多年努力,根據《經濟學人》在2015年所做的死亡品質評比,台灣在全世界排名第6、亞洲排名第 1,安寧療護在台灣的推行其實已相當成熟。

楊育正說,桑德斯對於生命終點處的痛苦提出全人痛苦(total pain)的概念,包括身體、心理、社會關係跟心靈的痛苦,因此疾病末期,不單只能注意身體上的痛苦,安寧療護則是對生命末期患者提供身體、心理、社會關係、心靈等全人照顧。

楊育正認為,傅達仁自述使用嗎啡已無法在昏睡與止痛取得平衡,而現有的安寧療護專業的重要一環,就是在止痛與昏睡之間達到平衡,對於偶爾發生的突破性疼痛也會有所對策跟處理;根據過去研究,早期安寧的介入,不但可以使生活的品質提升,也可以使得生命更為延長。

楊育正說,健保署自2009年9月1日起,將適用「住院安寧療護」以及「安寧居家療護」的範圍擴大,除原先的癌症末期病人及漸凍人外,也新增包括老年期及初老期器質性精神病態(即失智症)、其他大腦變質、心臟衰竭、慢性氣道阻塞、肺部其他疾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急性腎衰竭、慢性腎衰竭等新增8類疾病類別的病人。

明年即將上路的《病人自主權利法」,進一步放寬民眾可預立醫療決定、註記於健保卡,除了原本的末期病人外,不可逆轉的昏迷狀況、永久植物人狀態、極重度失智,以及痛苦難耐、無法治癒等其他特殊病況。楊育正指出,《病人自主權利法》使得生命終點照顧的臨床情況的覆蓋面更為完整,過程、品質也期待更為提升。他認為,此時討論安樂死的須要性和急迫性顯得相對緩和,相關概念尚待民眾了解、參與、共識,使生命末期的照顧更周延。

楊育正說,他對安樂死沒有既定立場,但過去國內一提到安樂死,總容易被貼上「不尊重生命」的標籤,2016年世界安寧日的主題是「活在疼痛與死於痛苦中:不應任令其發生」,他質疑沒有能力解除他的痛苦卻在嘴裡喊著「尊重生命」的人,到底是自己想要保持這麼高尚的德行,還是真能體念患者的痛苦,他身為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長、癌症病友,更能了解除了「生命權」外,也應有善終的「選擇權」,盼傅達仁事件可讓更多民眾參與討論生命末期照顧的課題。(黃仲丘/台北報導)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